一堂行走在田野间的思政课

体验驾驶除草机。

参观榛子树科研栽培地。

师生们在田野间上思政课。

学生了解寒地猕猴桃。

□本报记者 周姿杉

伴着夏的微风、花草的芳香,脚踏松软的泥土,怀抱浓浓的绿色,近日,佳木斯大学师生走进寒地猕猴桃种质资源圃和农林实践教学基地,在田野间进行了一场生动的思政课实践。

“口感好、经济效益高,具有丰产性与耐储性,但因为植株很难适应我省较低的温度,所以一直以来黑龙江省并没有软枣猕猴桃的踪迹。”在寒地猕猴桃种质资源圃,佳木斯大学生物与农业学院副院长刘德江与学生交流互动,为同学们介绍软枣猕猴桃的特点和属性。刘德江说,为了将这种高经济价值的作物引进来,团队利用5年时间对黑吉辽三省24个县市142个软枣猕猴桃野生样地种质资源进行收集,经过8年的反复驯化与培育,打破黑龙江省无栽种软枣猕猴桃的空白。

在佳木斯大学农林实践教学基地,该校生物与农业学院教授张卫东正带领学生参观榛子树科研栽培地,指导学生观察榛子树的生长状况,讲述农林三代人开展杂交榛研究和建设栽培基地的艰辛过程,讲授中国榛子的利用历史。学生们纷纷表示,通过学习,真切地体会到中国农业文明的智慧,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油然而生。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为特色种植物进行了绑蔓、修剪枝条、压枝、采摘等操作,学习种植技能,部分学生还学习了开除草机,体验做新农人的乐趣。

从踏遍千山万水引种软枣猕猴桃,打破黑龙江省无栽种的历史,到农林三代人矢志不渝,开展杂交榛研究和建设栽培基地,几代科技人扎根边疆,不仅实现了在该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新突破,更彰显了学校科研人员的“三根”育人精神。学校结合科研和传统农作以及思政元素,为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科普和思政课。

活动中,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庞海云围绕科学家精神、劳动教育等方面与学生深入交流,引导学生静下心沉下身去学习去研究,去感悟科研的魅力、艰辛与伟大,自觉践行、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教育学生学精悟深专业知识,深刻理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实践意义。庞海云表示,希望年轻一代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将自我发展融入到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中去,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

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专业学生周欣颖表示:“通过本次活动,老师们潜心研究和默默耕耘的精神让我感触极深。作为一名思政师范生,我要学习和弘扬科学家精神,讲好新时代的奋斗故事。”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