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野| 哈尔滨工程大学

传承红色基因 走出船海特色育人路

哈工程为该校2024届毕业生发放专属车票。

哈工程本科生团队展示自主研发的机器人。

□ 谷雪 本报记者 赵一诺

“坐上哈工程专列,去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近日,在哈尔滨工程大学2024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每一位学子都收到了一张专属车票,起点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终点是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这寓意着一代代哈军工传人强国强军再立新功的担当。”哈工程优秀毕业生代表、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陈茂阳表示,“感恩母校的培养。对我来说,这张车票意义重大,我将投身祖国通信事业一线。”

从校园作为上下课铃声响了70余年的军号,到发挥哈军工文化育人作用,再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毕业嘱托,哈工程将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融入思政课建设全过程,用好用活红色文化和蓝色资源,在课堂内外讲好“理论大课”“特色大课”“实践大课”,传承红色基因,树牢科技报国志,在强国建设中绽放青春光彩。

用活红色资源 让优良传统入脑入心

“我代表学校欢迎你们,哈军工的新一期学员……”这是哈工程每一位校长“开学第一课”的固定开场白。“开学第一课”是展示学校气质、为学生定下精神坐标的第一课,是学生认识学校、开启大学生涯的第一课,每一年的“开学第一课”上,哈工程校长都会饱含深情地讲述学校的历史与发展,鼓励新生多去哈军工纪念馆看一看,传承哈军工红色基因,树立人生目标。

“我爸爸告诉我,哈军工是我们国家的第一所军事工程院校,你能不能给我讲一讲哈军工的故事呀?”在该校红色故事传承会暨《思想道德与法治》实践教学成果汇报会上,至诚书院、求新书院等四位大一学生和两个小朋友以舞台剧形式,生动地讲述了哈军工前辈和后继者矢志报国的故事。动人心弦的演讲、振奋人心的朗诵、情节丰富的舞台剧……学生们精心编排、自导自演,把思政课学习成果搬上舞台,赢得台下师生观众的阵阵掌声。

如何充分利用学校红色资源,将“硬基础”转化为“软文化”,让“哈军工”优良传统春风化雨般入脑入心?

哈军工纪念馆是哈工程每一届新生踏进这座校园最先接受红色教育、刻上红色烙印的重要一站。据介绍,作为“大思政课”教学基地,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了解这段历史,该校将“哈军工”优秀传统与文化纳入大一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每年新入学的4000余名本科生在参观哈军工纪念馆后,通过小组研讨形式,选取与专业相关或感兴趣的主题,收集资料完成视频和文字成果。

“为了让观众体会‘哈军工’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的魅力,我们前后数次参观纪念馆,对文稿进行反复打磨。”求新书院学生吴天赐说,“我们每次走进纪念馆看到这些文物,仿佛都在与前辈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大家在交流和准备中对‘哈军工’优良传统有了更深的感悟。”

聚焦热门话题 数字赋能提升课程质量

“国家安全和稳定与科技创新的关系是什么?”哈工程启航剧场举行的“山海讲坛”气氛火热,学生们和专家学者深入交流。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的组成部分,“山海讲坛”邀请名师大家担任主讲嘉宾,聚焦最前沿国际形势、最前瞻科学问题、最受关注热门话题,开展学术讲座和主题演讲,每期的“山海讲坛”都是“一座难求”。

学校大力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及课程群建设,研发“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学校重要讲话精神”等特色教学专题,邀请专家、行业大师、优秀校友等与思政课教师同上、同研、同创思政课,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讨、学生考评、教学评价等活动,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我们要以更广的视角看待思政课教学,以学生爱听、学会、悟透为目标,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景云表示。

学校还打造了冰天雪地“热血铸舰”的理想信念思政大课;以哈军工文化为主题,持续推出《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技术院校哈军工发展历程》《强军报国勇攀高峰——科学家精神专题展》《想的是党 为的是国 强的是军——“哈军工”优良传统的传承与弘扬》图片展等原创教学素材,打造“流动中的纪念馆”思政品牌等,为更多青年学子拓宽视野,让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注入灵魂。

如何让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赋能思政课教学,提高思政课堂的教学质量?哈工程依托哈军工纪念馆、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等优质资源,打造思政课实践教学智慧平台,推出“哈军工的红色使命”“哈军工的创建”等《走近哈军工》线上示范课;精心编写“军工记忆”“藏品有话说”等口袋书和有声读物;搭建哈军工纪念馆智慧讲解系统、网上全景展示系统,探索开展“数字直播”,让师生观众云上感受哈军工红色文化的魅力。

连接社会大课堂 树牢科技报国志

在近日举办的2024年中国小微特机器人专项邀请赛上,哈工程本科生团队研发的核电领域智能巡检机器人夺得冠军。中电海康(杭州)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拟投资300万元将机器人进行产业化。

智能巡检机器人的创新点子来自一次参观研学,该校智能学院机器人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陈阳曾跟随老师到大亚湾核电站参观,了解核能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于是萌生了科技创新服务国家需要的想法。

随着专业学习的不断深入,陈阳开始思考将自己所学与行业需求结合,经过两年的努力,他和团队自主研发核电领域智能巡检机器人,能在高辐射剂量核环境下对核电站核心设备、管道进行日常巡检,获得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机器人技术已在中广核及中电投两大核电集团相关专业公司实现工程应用。“老师在课上给我们讲过哈军工前辈服务‘两弹一星’的故事,我深受触动,就想通过团队研发的科技创新成果做点什么。”陈阳说。

日前,哈工程工学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150余名学生,走进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上了一堂生动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活动结束后,学生们走上讲台,讲述了自己的学习感悟。“从课本走到罪证陈列馆,我感到历史更加立体地呈现在自己眼前,非常震撼。”

龙江优秀精神、哈军工前辈的红色故事、学校“三海一核”特色办学资源等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支撑。为了让学生沉浸式感受科技报国的力量,学校探索“哈军工”优良传统等红色资源与船海核特色融入思政课的有效模式,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

“学校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践研学’的‘大思政’育人体系,将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与人才培养中心工作深度融合,打造‘哈军工’优良传统内涵育时代新人的思政创新品牌。”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书记高岩表示。让“哈军工”优良传统成为每一个哈工程学子的青春底色,让“强国强军再立新功”的担当成为每一个青年学生的人生选择,哈工程将建好思政课这一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引导学生树牢科技报国志,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本文图片均由哈尔滨工程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