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牡丹江市爱民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牡丹江市爱民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期间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强化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全面践行“大人才”观,坚持解放思想,把政校企融合作为促进人才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抓手,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强基层,以党建共联,引领基层共治
深挖爱民区学府区位优势,推进地方与高校党建双融双促,推动基层治理效能持续攀升。
“三方联动”聚合力。提出大学城党建联盟建设目标,坚持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以社区党组织为主体,以高校党组织为依托,构筑“1+X+N”党建管理新格局,有效打破各自为战、封闭发展的条块壁垒。目前,全区7个街道和22个社区与6所驻区高校组建“党建联盟”,实现党建引领一张网、工作推进一盘棋。
“三大路径”强治理。制定《关于创建爱民区大学城党建联盟建设的实施方案》,创新建立联盟责任清单制、主题党日轮值制等6项制度运行体系,通过资源共享、活动共办、品牌共创“三大”路径,将各领域党组织力量整合起来,在高频联建联享中提高联盟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
“三心服务”增福祉。积极创建党建品牌,创新实践载体,以为民服务为重点,以“慧心、暖心、贴心”服务为主题,围绕志愿服务、健康宣传、文化建设等方面,先后开展“关爱女性·法在身边”普法宣传、“青年志愿·阳光助残”志愿服务等联建活动21次,参与活动486人,让社区群众共享融合服务成果。
兴产业,以科创共融,助力产业共生
发挥区委区政府纽带作用,加强高校与企业对接,为高校开展科技创新提供丰富应用场景,实现科技强带动产业强。
以政策赋能。大力实施产业“跃升”行动,围绕“4+3”重点产业和十大产业园区发展需要,拟定《爱民区人才支持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七条措施》,从助力产业人才创业创新、引进培养、奖励服务等方面,出真招、下实策,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良性互动、效能叠加。
以活动促联。积极解决企业人才资源不足和技术攻关难题,召开“科技活动周”暨科技成果应用与专业人才供需对接交流会,邀请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农科院等省内外13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发布72项科研成果和56条人才信息,收集灵泰药业、高仕达机械制造等50余家重点企业科技成果与人才信息需求107条,达成签约合作项目20个。
以平台助创。新建创新实践基地、博导工作站和中试车间等各类科研平台5个,推动灵泰药业富硒研发产业化项目、补充剂类系列产品研发项目和石油钻井用打捞工具等6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新增营业收入4337万元,实现地方产业链与高校创新链精准对接,交流互鉴,务求实效。
壮队伍,以阵地共建,推动人才共育
强化政校企协同育人主体责任,释放各自育人能力和优势,共同培养高质量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畅通育人渠道。牡丹江市抖来米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康之源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等8家企业与6所高校对接,建立各类实习实训基地8个,累计为100余名高校学生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以长德职业技能培训学校、龙妹家庭服务有限公司5家本地技能培训学校为支撑,建立5家“工匠驿站”,累计开展家政、烘焙、育婴、电工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6次,助力1780人创业就业,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育人模式。政府、高校和企业联合建立区级产业学院,结合产业专业所需,制订三年培优行动,先后邀请东北师范大学、牡丹江技师学院等专家教授,启动“四大经济”、新质生产力以及各类专业技能培训5期,参训企业40余家,为重点产业储备更多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软实力”。
用好育人资源。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优势,围绕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需要,邀请八一农大、林职院、农经院等6所院校教授团队,定期到村指导沙棘、食用菌、榛子种植技术,参与高端食品调味技术项目研发,做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做强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