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安上“千里眼” 安全度汛有保障

□丁军 本报记者 王迪

近日,在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工务段调度指挥中心,工程师康迪在监控屏幕上依次巡视管内19处防洪重点区段,这项原本需要30余名职工赶赴现场完成的工作,如今他一人利用移动式太阳能防洪重点处所远程监控装置控制终端,点击鼠标即可完成。

每到汛期降雨量激增,山区铁路沿线易发生水漫线路、山体滑坡、落石倒树等风险,如不提前防范,易威胁行车安全。

需要在每个防洪重点处所和区段安排专人进行巡视和盯控、这些地点往往远离道路,处在山区密林,车辆无法直接到达,作业人员需要步行前往,通常光是赶路的时间就需要2个多小时,不仅效率较低,还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如果是夜间巡查,还存在一定危险性。

受到无人机巡检代替人工能够提高检修效率的启发,康迪萌生了制作一款适合野外长时间续航、具有实时联网传输、能够抗风防水监控装置的想法。

康迪牵头和现场作业经验丰富的职工组建技术团队,从制作监控装置的框架着手,对现有的2毫米厚钢板裁切后,进行防腐和防水处理制作机身。

为了实现24小时不间断供电,他们利用光伏板和蓄电池,白天光伏板在供电的同时为蓄电池充电,夜间由蓄电池独立供电,并安装光线传感器实现了昼夜自动切换功能。为了使夜间也能提供清晰的图像,他们找来了30倍变焦的低温红外线球型摄像头,同时支持360度旋转,能实现无死角监控。

硬件的安装没有遇到大阻碍,最棘手的是让远程传输模块和本地存储模块与这些零部件匹配,能够在远端的电脑上对其进行精准操控,让这台装置“活”起来。

为此,康迪不断向相关厂家和技术部门请教,在得到相关数据后,他们不断计算推演、更换元件、写入数据。经过近半个月昼夜奋战,他们推出了1.0版本的移动式太阳能防洪重点处所远程监控装置和操作终端。

经过专业团队论证和实地检验,目前,这款设备得到了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五小”科技成果奖,已经投放到防洪重点处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