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磕头机”昼夜工作。
岩心见证了大庆油田的筚路蓝缕。宋淼摄
□本报记者 丁燕
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突破25亿吨。这是什么概念?在铁人王进喜纪念馆,讲解员田静给出了具象化解释:“用荷载60吨的油罐车装满,可绕赤道15.6圈;以全国14亿人口计算,相当于全国人均1.78吨。”
2023年,大庆油田成绩单依旧“硬核”:原油实现连续9年3000万吨硬稳产,天然气生产实现连续13年快增长,稳坐中国石油第五大气区。
就世界同类油田而言,稳产期最长12年,短的只有3年至5年。历经60余年开发建设,大庆油田仍然保持澎湃动能,创造出一个个奇迹,刷新一项项纪录,这背后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
大庆油田的高质量发展史,恰恰验证了新质生产力为培育发展新动能赋予了持久生命力。
从“0”到“1”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
在大庆油田岩心馆,一列列岩心标本见证着油田的勘探历程。
“石油其实藏在比头发丝还细的岩石缝隙中,我们要做的是用科技手段,把石油从犄角旮旯‘榨’出来。”岩心馆讲解员冀晓珊,将石油开采的过程描述得极具动感。
石油界将油井自喷称为一次采油;当地层能量不足时,需人为补充能量,通过注水将油“挤”出来,为二次采油;随着油田不断开发,需要依靠化学剂把油“洗”出来,称为三次采油。
石油开采如登山,越往上爬越艰难。提高采收率是支撑原油高质量稳产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锚定这一目标,几代大庆油田人全力攻关,紧握科技自强主动权。
上世纪90年代末,三次采油技术被“卡脖子”,油田人奋力攻关,经过数千次实验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大庆油田化学驱油技术助力大庆主体油田采收率突破60%,引领了世界石油行业化学驱油技术的发展。今年初,大庆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研发团队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
针对化学驱油难以采收的剩余油,大庆油田创新微生物驱油技术。正在攻坚枯竭油藏转化为气藏的微生物地下炼厂技术,油田采收率有望突破80%大关。
“大庆底下找大庆”是几代油田人的夙愿。大庆油田在深耕常规油气的同时,开辟新赛道,积极寻找非常规接替资源。
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页岩油研究部署项目经理部经理、松辽勘探研究室主任张金友,自2009年入职后,勇闯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无人区”。他带领团队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非常规油气资源新类型从“0”到“1”的历史性重大战略突破,为百年油田建设找到了“大粮仓”。
“目前,我们在原位成藏理论、地质工程一体化甜点评价技术和有效开发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展望油田未来,张金友信心满怀。
近年来,大庆油田在多个领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目前已形成了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的良好局面。油田一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三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油田勘探开发与“两弹一星”等共同载入我国科技发展的史册。
从“1”到“N”
坚持全域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
上午泡在实验室,下午开会……6月29日,周六,采油工程研究院企业技术专家朱振坤的时间依旧被工作填满。
大庆油田已进入“双特高、后油藏”开发阶段。发展分层注水技术,实现多油层有效注水是高含水、特高含水期继续提高水驱采收率的重要手段。到今年6月末,朱振坤团队自主创新的“第四代智能分层注水技术”已在大庆油田13个示范区现场应用1600余口井。该技术打破了分注测试工艺天花板,使油藏开发的“眼”和“手”能延伸到地下各个层段,为油藏精准分析提供了强有力数据支撑。
距离采油工程研究院20分钟车程的大庆油田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在科技创新上同样结出累累硕果。该公司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QXZ旋转导向钻井系统,一举打破国外垄断该技术20年的局面。科研项目经理白晓捷带领团队十年如一日,自主研制出适用于大庆油田的钻井顶部驱动装置,填补了小尺寸钻机通用顶驱技术空白。
多年来,试油试采分公司紧紧握住打开地层宝藏的“金钥匙”:自主创新射孔井下穿深检测技术填补国内技术领域空白,创新应用不动管柱多层压裂技术实现最大压裂层数8层。
如今,在大庆油田,数据的“触角”已延伸至石油生产加工的“神经末梢”。在第一采油厂第三作业区中四采油队数智集控室,操作员可根据生产管控平台的数据和生成图变化,准确判定地面设备的运行状况和井下作业状况。
油田数智化转型发展,离不开数智分公司的实力支撑。大庆油田数智技术公司经理杨斌说:“目前公司在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领域取得了关键性突破。预计今年底,大庆油田将全面建成数字油田。”
大庆油田始终以“应用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科技方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升级勘探开发手段,以科技创新助力新质生产力快速高质量发展。
全域创新为大庆油田发展塑造了新优势。目前,油田多项技术成果已在国内多个同类油田中广泛应用,对我国原有储量和产量均占超70%高含水量油田深度挖掘、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依靠科技创新闯市场,大庆油田的海外“朋友圈”已扩展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N”到“N”
构建创新生态体系推动裂变式发展
如果说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是从“0”到“1”再到“N”的线性创新过程,那么构建创新生态体系,则是从“N”到“N”,加速推进油田裂变式发展。
创新是刻在大庆油田人骨子里的基因。早在油田会战时期,铁人王进喜就大胆创新,取得了“并车起钻”“三泵齐开”“加压钻进”等多项技术创新成果。时光流逝,笔锋流转。在大庆油田古龙页岩油钻井现场,1205钻井队依托油田科技创新力量,不断刷新钻井周期,并以9.98天创造了页岩油二开水平井最短钻井周期纪录。
在大庆油田,来自一线的小发明、小创造比比皆是。采气分公司王超博从一名“小白”成长为“龙江工匠”。目前,由他领衔的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解决难题年均90多个,累计创效4300余万元。
58岁的王树申是试油试采分公司高级工程师。工作35年来,他参与一代又一代射孔技术的研发与改进工作。在他的印象里,油田一直走在优化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活力的路上,“油田把创新成果和职工切身利益挂钩,创新成果影响力越大,奖励也越高。”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近年来,大庆油田想办法、出实招,打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激励全员支持创新、参与创新、推动创新。油田聚焦重大工程、重点项目、重要领域生产难题,实行传帮带联合攻关、揭榜挂帅攻关、创新研学攻关等。
“油田打破了条条框框、论资排辈。”奋斗在大庆油田这片热土,让试油试采分公司试油大队副大队长肖志永感到“有奔头、有未来”。
大庆过去的发展离不开自主创新,未来发展同样离不开自主创新。未来,大庆油田将站在发力国之所需、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蓄满科技创新源动力,以新质生产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大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