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提升高校育人质量的实践路径

□韩秀红

通识教育,是一种面向所有人的教育理念,培养人的内核能力的教育。旨在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跨界学习,并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勇于探索、充满自信,努力而从容。近年来,高校以通识教育为核心,全面提升学生核心能力。在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基于成果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高校建立了能力导向和“五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并重的通识教育框架。为了更精准地评估学生的能力增长,高校创新评价方式,构建了多元化、体系化、数字化的教育评价新机制。这一系列改革不仅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也有效推动了地方高校自主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能力。

建设核心课程,推动通识课程“金课化”。通过建设核心通识课程并推动其“金课化”,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需求,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质量人才。通识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开设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自然科学经典导引、批判与创新思维导引等八大导引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涵盖了广泛的学科领域,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经典阅读、主题教学,使学生能够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拓展。采用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授课方式,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大班教学的规模效应和小班研讨的个性化优势。课前测试和课后评估的评价方式,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教学提供反馈和改进的依据。通过导引课程和“读书计划”等活动的实施,帮助学生实现“五通”:知识上四通八达,能够跨学科、跨领域地思考问题;方法上触类旁通,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工具解决问题;视野上博古通今,能够具备宽广的历史视野和国际视野;学习上融会贯通,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和应用;行动上通时达变,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挑战。

创新评价体系,推动通识改革“标准化”。通过创新评价体系并推动通识改革“标准化”,可以精准评估通识教育的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通过建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质量指标体系和质量评估模型,这些模型综合考量了通识教育的多个方面,从而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通识教育中心设计的增值评估模型,针对批判性思维、审美素养、心理素养等7个通识能力进行测评。这种模型能够量化学生的进步,使教师和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教学效果。同时,采用课前测、课后测的方式,通过结构化问卷和非结构化问卷、题库等进行测评。这些科学的测评工具和方法确保了评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测评报告结果不仅反馈给教师,用于课堂教学调整和教学改革,还为学生提供自我认知、自我提升的依据,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有效支撑。

开发测评系统,推动评价改革“数字化”。开发测评系统,推动评价改革“数字化”,是提升通识教育质量、优化学生学业评价及综合素养水平测评的关键举措,具有显著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教育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智能化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围绕目标—路径—测评的闭环,建立跨学院的通识能力测评团队,从而确保评价活动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这种闭环的构建,有助于实现评价目标与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提升评价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各学院自主探索开发通识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测量工具及学生相关能力量化考核评价标准,确保评价工具的科学性和适用性。这种自主研发的方式,能够根据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制定更加符合实际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批判性思维能力测评、审美素养测评、大学生心理素养测评、创业能力测评四大项目的开发,涵盖了通识教育的核心能力和素养。这些项目的开发,能够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通识教育改革,学校教师更好地跨学科交流,达成共识,形成教学共同体,引导更多学生增长见识、塑造品格、立德树人、知行合一、全面发展,不断提升新时代地方应用型大学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也为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交了地方高校答卷。

(作者单位:黑龙江职业学院通识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