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健康要覆盖生命的全周期,实现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全程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幼儿期的运动能力对未来个体终身运动能力、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家庭、幼儿园和社区是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紧密合作,利用多方资源共同为幼儿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幼儿阶段是
运动能力开发的黄金期
幼儿指3~6岁学龄前儿童,幼儿生长发育与动作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连续的过程。幼儿阶段是正确动作模式养成,运动能力开发黄金期。在这一年龄段开展科学的体育活动,对终身运动能力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学龄前体育教育尚处于发展阶段,幼儿园系统专业的体育课程体系尚未健全,学龄前体育师资数量缺口较大,培养体系尚未完善。家庭中幼儿体育活动多以自由活动为主,家长对幼儿时期身心发育特点及身体素质发育敏感期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以科学指导幼儿体育活动。而社区作为群众体育活动主战场,幼儿体育活动开展较少。目前并未形成“家庭-幼儿园-社区”协同联动的幼儿体育活动闭环体系。
本研究通过对家庭、幼儿园、社区幼儿体育活动开展状况进行实地调研及专家访谈,找出幼儿体育活动发展短板,提出科学专业化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家园社”协同构建科学的幼儿体育活动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便于科学指导幼儿体育活动高质量发展,提高幼儿身体运动能力及身心健康水平。
构建科学合理幼儿体育课程体系
《体育强国指导纲要》指出,要推进幼儿体育活动发展,完善相关政策和保障体系,建立科学的幼儿体育课程体系。3~6岁是幼儿身心生长发育高峰期,这一时期的孩子已经具备走、跑、跳、投、爬、抓、握等基本运动能力,幼儿园体育课程应遵循身体素质发育敏感期规律,根据不同月龄、年龄的幼儿生理、心理发育特点,从建立正确动作模式入手,循序渐进构建科学合理的幼儿体育课程体系。首先,根据幼儿先四肢,后躯干;先大肌肉群,后小肌肉群;先大动作,再精准动作的运动规律,建立正确的走、跑、跳、投、蹲、爬、抓握动作模式。在掌握正确动作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幼儿身体素质发育敏感期窗口,率先发展柔韧、灵敏、协调身体素质,其次发展力量、速度、耐力素质。幼儿园应根据此原则构建难度逐级递增的、以趣味体育游戏为主要教学方法的体育课程,课后针对课堂教学内容布置体育家庭作业,家长陪同监督完成体育作业,并将完成情况及时反馈给体育教师,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社区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邀请幼儿园教师、幼儿体育专家、幼儿体适能专业培训师等为定期开展幼儿体育比赛、家长培训、讲座等活动,普及专业知识,“家园社”合力,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构建科学合理的幼儿体育活动课程体系。
构建学龄前体育教育专业师资培养体系
目前,我国的幼儿师范类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首先,师范类高校、体育专业院校、幼儿师范类学校应广泛增设学龄前体育教育专业,构建幼儿体育师资培养体系,培养能够掌握幼儿身心生长发育规律、具备专业动作示范能力、掌握幼儿体育教学方法的专业体育教师。幼儿园应对已入职教师加强体育教学能力培训,不断规范教师专业体育教学能力。并与专业体育院校及幼儿体育培训机构加强合作交流,联合培养高水平专业幼儿体育师资。社区应组织辖区内幼儿园定期进行业务交流;定期开展幼儿体育活动社会指导员培训,并在辖区家长中培养骨干指导员;与体育部门合作规范幼儿体训培训机构,加强对培训机构授课教师资质审核,构成“家园社”闭环幼儿体育师资培养体系。
构建幼儿课余体育活动体系
幼儿园应通过体育家庭作业,弥补幼儿园体育活动时长不足,与家庭联动进行科学的幼儿体育锻炼,强身健体的同时,共享受亲子时光。幼儿园除体育作业外,还可定期组织家长培训会,科普前沿的幼儿体育运动知识,并开展家、园体育联谊活动,使家长积极参与到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并具备基础的幼儿体育活动指导能力。目前,我国社区体育活动开展不足,社区应积极联系幼儿园及各家庭,开展周期性体育比赛或专项体育比赛、体育知识问答等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巩固幼儿园教学成果,促进“家园社”之间交流,传播体育文化,培养幼儿运动能力,厚植终身体育意识。社区还可以与体育、教育部门及企业、专业体育培训机构合作,组建各项目体育俱乐部,合理选材,从专项身体素质训练起,根据各年龄段身心发育特点及各项目特点,有针对性发展幼儿运动技能,形成全年龄段各项目体育活动闭环,丰富、完善幼儿课余体育活动体系,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幼儿是运动能力开发黄金期,这一时期科学合理开展体育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幼儿身体运动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幼儿拼搏意识等良好思想品质。因此,家庭、幼儿园、社区要积极联动,整合资源,协同构建科学的幼儿体育课程体系、学前体育教师培养体系、幼儿课余体育活动体系,从课内到课外,全方位为幼儿搭建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平台,共促幼儿体育教育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哈尔滨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