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重症医学的奠基者推动者

记首届“全国医务名匠”获得者哈医大一院于凯江教授

□本报记者 王彦

19日,在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发布了首届“全国医务名匠”名单,全国共20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于凯江教授位列其中。

于凯江是我省重症医学领域的开创者,也是我国重症医学事业的领军人物。作为医者,他三十余载坚守在临床一线,恪守“生命至上”,救治中即使染疾也不退;作为院长,他牢记“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使得哈医大一院人才辈出薪火相传。

龙江重症医学奠基者

时间回溯到1999年8月9日,我省第一家独立的综合ICU在于凯江主持下在哈医大一院成立,它标志着我省重症医学事业正式开启。25年间,历经三次扩建,由最初只有两名医生、十名护士、十张床位的病房,逐渐蝶变为拥有320余名医护人员、六个病区、145张床位,设备先进、技术一流、团队结构合理的重点学科。正是在于凯江团队引领下,我省重症医学从无到有并迈入了国内先进行列。

肿瘤重症患者有别于普通重症患者,在免疫、感染、营养等诸多方面存在着特殊性。目前在国际及国内尚缺乏肿瘤重症专业组织,相关医生缺乏共同交流的平台,不利于肿瘤重症亚专科的发展和肿瘤重症患者的救治。2017年4月,在抗癌协会及国内肿瘤领域专家支持下,于凯江成立了肿瘤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

2019年12月,在于凯江主导下,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重症肾脏学组在哈尔滨成立。重症肾脏学组成立以来,主持发起重症患者急性肾损伤及血液净化治疗方面的全国多中心横断面调查;推进制定了急性肾损伤与CRRT质量控制指标。并以重症肾脏学组为平台,陆续开展了重症患者急性肾损伤与血液净化治疗的全国多中心试验,制定、更新了AKI诊治指南;推动了重症肾脏疾病诊治的规范化,使得我国重症肾脏疾病的整体诊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抢险抗疫的先行者

在各种急难险重的紧要关头,于凯江总是秉持生命至上率先垂范冲锋在前。在抗击非典中,他组建了省内第一支ICU专业医疗团队开展防治工作;汶川地震时,他带领团队赶赴四川连续奋战32天,23名重症患者全部生还;2009年,他积极开展抗击甲型H1N1流感工作,即便自己被感染也仍带病坚守不下火线。

在一系列公共卫生事件当中,于凯江总是以突发事件处理专家和重症医学专家的身份参与到临床一线抢救中。新冠疫情期间,他更是临危受命,72小时风雪兼程实地调研省内8个地市,精准找出新冠患者重症病死率高的症结所在,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集中收治、集中救治。他带领团队48小时内将哈医大一院群力院区改建为黑龙江省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中心,精准施策、一人一策,提出以免疫炎症水平为靶点的重症新冠肺炎精准施治策略,迅速有效解决了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呼吸衰竭难以纠正的瓶颈问题。

作为临床重症医学战线上的一名“老兵”,于凯江三十年如一日坚守和付出,为重症患者带来生的希望,他也因此先后荣获2003年黑龙江省防治非典肺炎工作先进个人,2008年全国抗震救灾医药卫生先进个人、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医务工作者、抗震救灾工作标兵,2009年抗击甲型H1N1流感先进个人,2013年全省卫生应急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规范治疗的推动者

作为一位医务名匠,于凯江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对重症患者的救治上,更体现在对重症医学事业的推动和发展上。

2009年,他结合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及自身患病体验,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甲流H1N1救治体系,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明确指南。2012年至2014年,于凯江深入研究应急体系建设,开展“突发卫生公共事件中重症医学平台的建立”项目,建立以重症医学为平台的救治体系,规范以重症医学为核心的应急及高效救治方案,提高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处理重症患者的能力,完善我国现行的应对社会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实现对重症患者急救统一、规范、有效、系统的救治模式。

于凯江还在中国重症医学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上发力,推动多项指南和操作规范的制定和推广;积极开展“基层医生进修计划”,辐射7个省份,为基层医疗工作、基层医院提供培训支持;主导推行中华医学会“强基层,铸英才”项目,通过全国各地对基层医生指南与进展的巡讲,帮助基层医生规范诊疗行为,提高诊治水平,切实让广大基层患者受益;主持编写国家“十二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重症医学》,《中国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教材》等著作,提升我国重症医学专业基础教育水平;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症医学学科代码,推动我国重症医学基础研究层次,开展我国“ICU患者转运过程中镇静策略”等一系列多中心临床研究,促进重症临床研究工作规范化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