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30日讯(记者付宇)作为我国最北自贸试验区,8月30日,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五周年。五年来,黑龙江自贸试验区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创新意识显著增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产业集群加速形成,以全省万分之三的面积,贡献了全省约1/5的实际使用外资和1/6的外贸进出口,累计新设企业3万余家,是挂牌前的近两倍。
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制定实施了《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生成机制方案》,按照“实施一批、研究一批、储备一批”的工作思路,推进“构建中俄跨境创新合作模式”“沿边特色金融创新发展”等多项课题研究。截至目前,自贸试验区累计生成超300项制度创新成果,发布了8批166项全省首创创新实践案例。
立足对俄及东北亚和沿边开放合作的战略定位和区位优势,充分整合哈尔滨对俄合作中心城市、黑河“中俄双子城”、绥芬河百年口岸等独特符号。哈尔滨片区依托“哈欧”等班列,发挥“龙贸通”平台作用,正式运营快件跨境电商海关监管中心,引入俄罗斯国家馆等项目;黑河片区推动对俄贸易扩量提质,开创全国首例进口大豆查验资源共享案例,通过公路口岸首次进口液化天然气、液态氦气;绥芬河片区不断创新优化口岸配套服务,加速推动“通道经济”向“口岸经济”转型升级,依托铁路、公路口岸,深挖活体雪蟹、鲜活帝王蟹、冷冻海产品等贸易新品种潜力,培育市场采购贸易、跨境电商等新增长点。
始终将招商引资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从中省直部门到片区管委会,积极搭建吸引产业集聚的政策支撑体系,持续释放自贸试验区制度与政策磁吸效应。哈尔滨片区万科、厦门国贸等一批超百亿项目投资落地,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近1300家,深圳(哈尔滨)产业园加速建设;黑河片区“6+N”跨境产业集群发展前景可期,形成以跨境电商及物流、跨境农产品加工、进口能源综合利用、康养文旅等为代表的产业体系;绥芬河片区加快构建“东出西联、南上北下”集疏运体系,形成以跨境木材加工、粮食和中药材进口加工、进口清洁能源利用为代表的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