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实现精神富足

扫描二维码上“龙头新闻”看“三中全会精神在龙江·专家谈”

赵春辉 金禹含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立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着眼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文化繁荣的重大使命,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重大任务。要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自觉把这一思想贯彻落实到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全过程各方面,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认识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物质富裕,满足人们物质需求,也要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实现精神富足,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时代要求。无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还是应对国际文化竞争,都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完善文化交流传播体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竞争力、影响力。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文明,坚持“两个结合”,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文明,需要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把握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基本要求

文化兼具产业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这决定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更具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必须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牢牢把握基本要求,稳妥有序推进改革。

必须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政治保证。我们要深刻认识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极端重要性,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关系到我国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

必须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根本前提和先决条件。增强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该改的、能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

实施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措施

要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优化英模人物宣传学习机制,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教育引导全社会自觉遵守法律、遵循公序良俗,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要深化网络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统筹和打通网络空间内容生产和传播各环节各领域,整合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职能,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尽快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推动这一重要领域的产业发展、技术进步与安全保障。

要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总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需要弘扬改革开放精神,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省行政学院)、哈尔滨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