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杨春贵种的水稻长势正旺。
村民赵志山的新房里鲜花盛开。本报记者 苏强摄
□本报记者 韩波
田野上,稻穗渐染金色,稻浪随风荡漾;村庄里,一幢幢新修缮房屋红顶白墙,整洁漂亮;施工现场,智慧农业数字化设备正在安装,户厕改造污水管网也在铺设,“村史馆”与“青年旅社”同时施工……
9月,秋阳正暖。走进尚志市老街基乡龙王庙村,新建房墙面上赫然标注的2023年8月“洪水淹没线”,提示着村庄曾经历过洪水肆虐。而如今焕然一新的乡村风貌与建设场景,昭示着一年过去,历经高质量灾后重建,那曾被洪水毁坏的家园已重焕新颜,那曾被大片淹没的农田正丰收在望,村民用自己的双手,正在把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变为“实景”。
屋子更暖 乡村更美
走进村民杨春贵家的庭院,正在擦拭新建阳光房的杨春贵一脸笑意:“今年村里给每家都安装了室外钢化玻璃阳光房,墙体刷了保温涂层,更换了保温房盖,今年冬天屋子会更暖和。”
杨春贵家重建一新的房子宽敞明亮,墙体洁白,卫生间洁净,火炕、地暖一应俱全,很难想象这是灾后过水近半米,积满污泥、间墙开裂的老房子。
“当时农田大部分被淹,房子过水近半米,真是非常无助,是党和政府帮我解决了难题。”杨春贵感慨地说,灾后生活不断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新变化,让自己心里憋着一股劲儿,要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龙王庙村最西头的新建房,是村民赵志山的新家。去年8月洪水最先冲毁了老房子,施工队仅用21天,中秋节前就让他和老伴儿住进了新建房。“用煤、用电、用柴都能取暖,新房住起来特别舒适。”赵志山欣喜地说,今年村里又为每家安装了室内厕所,现在排污管线已从屋内铺设到了庭院外,将并入污水管网,彻底告别“冬天冷、夏天臭”的如厕困境。
努力建设美好家园,推动“小村庄”迎来“大变化”。去年10月初,龙王庙村168户受损住房全部完成恢复重建,群众如期住进暖屋子。今年持续推进和美乡村建设行动,村里通过“社会化+村自筹”方式,为房屋“穿衣戴帽”,为116户村民新建室内厕所,改善人居环境。
“‘穿衣戴帽’就是对房屋进行房盖节能修缮、外墙保温层粉刷、阳光房加装等节能改造,提高住房冬季取暖效率。”村党支部书记郭洪友说,每户村民新建的室内厕所,以及配套建设的污水管网、污水处理站,将在10月中旬全部投用。
干劲更足 产业壮大
“今年我种了225亩水稻,比去年多种了40多亩。村民种地积极性非常高,心气儿足就事事顺,眼下水稻逐渐进入完熟期,籽粒饱满,抓一把攥在手里沉甸甸的。”去年因洪水造成减产的稻田,今年长势旺盛,杨春贵满眼兴奋。
一体推进高质量灾后重建与高质量发展。龙王庙村持续壮大乡村主导产业,努力把“小米粒”做成“大产业”。今年,村“两委”牵头,成立了尚志市龙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杨春贵与另外30户村民携1508亩土地,成为首批入社的社员,大家充满干劲。
“水稻种植是龙王庙村传统优势产业,小泥河、大泥河在村里交汇,天然河水灌溉的水稻相当有名气,成立合作社就是要带领农户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新路子。”龙王庙村驻村第一书记刘力嘉说,今年合作社实施“化小为大”“化零为整”的格田化改造,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改造水田4000亩,春播前已完成400亩,秋收后将全部完成。粗略估算,全村水田格田化改造后,每亩粮食产量将增加18公斤左右,实现综合增效110元。
做强品牌农业。合作社注册了“雪都龙粮”“雪都红粮”等大米品牌,统一种植“五优稻4号”优质品种,集中种植、管理、销售,今秋预计能让社员每户增收9000余元。
延伸稻米加工产业链。龙王庙村与哈尔滨工程大学达成合作,引进胚芽米项目,建设智能适度磨米机生产线。该项目建成后,龙王庙村生产的全胚活米将最大限度保留大米营养成分,更具市场竞争力。同时,延长深加工产业链,开发婴儿辅食、营养代餐等细分产品,提升产品价值链。
农文旅融合 文明新风拂面
艳阳照进稻田,一派丰收景象。村西侧稻田旁,一条探入稻田的观光栈道、一座可以登高望远的瞭望塔,正在加紧建设。金秋稻米收获季,将迎来第一批观光游客。
村内一处开阔的空地上,塔吊高耸,焊花飞溅,车辆穿梭,龙王庙村“村史馆”和“青年旅社”也在加紧施工,计划年底前竣工投用。
“村里借势发展特色旅游与观光农业,积极打造‘稻客厅’、游客服务中心等服务设施,还计划建设农业科普培训基地、体验式稻米加工厂、稻米文化景观等项目,促进村民持续增收。”刘力嘉说。
灾后重建,与村民共享共治。行走在穿村而过的G229国道上,道路两侧家家户户的庭院都干净整洁,柴垛码得整整齐齐。持续完善“村规民约”,龙王庙村把保持环境卫生、推进移风易俗等内容纳入其中,把乡村治理融入村民生活的点点滴滴。定期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为“十星级文明户”授牌,掀起全村追“星”之风,文明新风尚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