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鸾鸾 姚翼源
法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不断深入,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华法治文明新的时代内涵,焕发生机活力。以思政课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大学生法治教育应以掌握法治知识、增强法治素养,以增进国家认同为中心,坚定大学生的法治信仰。以“四个自信”为引领开展大学生法治教育,这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方式。
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增强大学生道路自信
旗帜引领方向,道路决定命运。大学生法治教育要基于大学阶段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建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深刻认同。一是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厚重积淀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探索、选择与发展,讲清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历史逻辑;二是要围绕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及其中国化的飞跃如何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讲清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论逻辑;三是要依托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与法治建设成就,从中西方法治模式对比中,阐明西方法治模式和中国法治道路的本质区别,讲清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现实逻辑。
讲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增强大学生理论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立足中国国情,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推进依法治国的成功经验,深刻回答了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坚实理论支撑。一方面,引导青年大学生理清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重要地位、工作布局、重点任务、重大关系、重要保障等内容,形成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系统性认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认知,增强大学生的理论自信。
讲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增强大学生制度自信
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中坚持制度自信,就要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深刻理解与正确把握。在大学生思政课教学中,要结合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安排与法治实践,分层次、有条理地讲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全貌。一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五大体系”构成,从法治运行的视角讲明白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二是从“一体建设”“党内法规体系”等特有概念着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的“中国特色”;三是从制度建设层面,引导学生领悟“坚持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是坚持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不断增强制度自信。
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精神支撑。法治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法律制度和实践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其往往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丰富的实践表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华法治文明新的时代内涵,激发起蓬勃生机。大学生法治教育要发挥文化自信的引领作用,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一是善于挖掘、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制度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二是注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宪法中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条款、民法典中的公序良俗原则等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三是结合实践教学,鼓励、指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厚植法治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本文系2023年度中国矿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大中小学思政课宪法教育一体化问题研究”(2023ZX66)资助,中国矿业大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宪法基础研究”2022SK21。
(作者王鸾鸾系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作者姚翼源系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