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润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凝聚着先人的思想和智慧,涵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文化创新传承,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有利于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增强民众文化素养,为实现强国建设目标凝聚力量。在国家战略的宏观指引下,充分发挥学校、企业等主体作用,以多元协同推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落实文化数字化战略,明确文化传承新方向
国家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要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针对文化的创新传承指明数字化发展方向、提出具体实施要求。新时代背景下,文化创新传承需要落实文化数字化战略,以数字化发展引领文化传承。
一方面,建设文化数据库,实现文化资源的数字转化。各地政府应在政策规划、战略指导下,统筹规划文化数据库建设,深入挖掘、系统整合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分门别类地纳入传统文化数据库。另一方面,完善文化数字化平台,实现文化的数字化传播。政府可与文化机构、相关企业深度合作,共建共享文化数字化平台,发挥微博、微信、地方官网、短视频平台等载体的多元传播作用,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传播。例如,黄梅戏、越剧、豫剧、粤剧、京剧等戏曲艺术已在短视频平台取得一定发展成果。根据《抖音2023年非遗数据报告》显示,上述剧种已成为国家级非遗直播打赏最多的类型,且随着越来越多的戏曲在线直播,戏曲艺术的创新传承已逐步发展起来。
发挥学校教育作用,凝聚文化创新传承主体力量
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学校的重要职责。学校需要意识到青少年群体在推进文化创新传承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创新传统文化育人体系,以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针对性开展文化育人实践,将传统文化创新传承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方面,重视青少年在创新传承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树立以人为本文化教育理念。各级各类学校应重视青少年主体地位,通过文化自信培育、民族文化传承、志愿活动开展等形式,激发青少年传承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与此同时,青少年自身应树立主体意识,自觉承担文化使命,将文化传承融入个人日常学习与生活实践中。另一方面,创新传统文化学习课程模式,将传统文化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化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实践。依据传统文化相关课程主题和学生主体学情实际,采用问题导向式、情景体验式、线上线下混合式等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以互动合作的课程教学激发学生文化自觉。此外,重视与其他学校、地方相关文化机构、家庭、政府部门之间的协作,以多元协同凝聚文化育人力量,实现传统文化创新传承发展目标。
延长文化产业链条,以文化产业实现创新传承
文化创新传承离不开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新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可为传统文化创新传承提供助力。以文旅融合的深入发展、文创产品的多元化创新延长文化产业链条,充分展现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带动社会大众共同参与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
一方面,推进文旅融合,延长文化产业链条。各地应立足特色传统文化根基,推动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以极具文化特色的旅游地、富有吸引力的传统手工艺体验项目、传统艺术表演活动等形式,使游客在参观游览过程中接触传统文化、体验传统文化。依托文旅融合实践,文化产业链条得以延长,同时可在与经济的交融创新中打造文化旅游名片,实现文化创新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协同进步。另一方面,创新文创产品,吸引社会大众参与。各地文化机构可遵循文化性、价值性、创新性原则,融入生活元素,联系传统文化与社会实际,创新文创产品设计,以极具特色的文创IP,激发社会大众了解传统文化深刻内涵的积极性。例如,故宫博物院将传统文化元素与日常生活用品相结合,以具有特色的故宫文创改变大众对故宫神秘莫测的印象,在创造经济收入的同时,实现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发展目标。
(作者单位:营口银龙港务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