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豁达人生

读《此生有味:苏东坡美食地图》

《此生有味:苏东坡美食地图》/林卫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8月

□刘学正

“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以其旷达洒脱之笔,为我们留下了诸多有关美食与生活的佳作妙句。而这些熠熠生辉的诗文记录,也为后人研究苏轼提供了一条独特路径。美食作家林卫辉的《此生有味:苏东坡美食地图》一书,即以“东坡食谱”为出发点,将视角锚定在苏轼充满人间烟火气的一面,沿着他或悠然自得、潇洒随性,或羁旅行役、饱经风霜的游历足迹,细腻且生动地勾勒出了苏轼作为美食家的传奇人生。

该书由“家在眉山”“出川之后”“初仕凤翔”“京城烽火”“通判杭州”等13个章节组成,按照时间顺序与地域变化依次展开,从苏轼的故乡到他辗转任职的各个地方。开封的皛饭、淮阴的糟淮白鱼、杭州的乌菱白芡、徐州的蒸麦饭、湖州的鲈鱼、黄州的元修菜、南京的鮰鱼、登州的鲍鱼、颍州的无核枣、惠州的荔枝、儋州的蚝仔……作者把苏轼的美食历程梳理得极为细致,像是一块块拼图,精准地嵌入他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

“除了鲤鱼和兔子,苏轼还提到眉州的另一种美食——春磨,就是粮食加工的年糕。”从眉山的家乡味道开始,我们仿佛能看到少年苏轼在熟悉的街巷里品尝着家常菜肴,那些带着乡土气息的美食,是他生命最初的滋养,也始终是他心中最温暖的慰藉。就苏轼在回忆岁首乡俗时所写的《和子由踏青》,作者挖掘出了别样的内涵,“对与时共舞、与自然亲近、空闲时节出门‘耍一耍’,苏轼是认同的,而且是赞赏的”。通过对诗句的解读,我们能够感受到眉山人骨子里的“佛系”,而这种生活态度也贯穿了苏轼的一生,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他都活得自然,活得通透。

苏轼是竹笋的狂热爱好者,通判杭州期间就曾多次谈到吃笋,曾言:“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调任徐州后,为了吃到竹笋,他不惜于千里之外让老朋友寄给他,可那时新鲜竹笋从杭州到徐州,怎么也得十天半个月,口感会因此而变得苦涩。苏轼在《春菜》中写道,“苦笋江豚那忍说”,他吃到的是苦笋,但即便如此,他也乐此不疲。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贬谪黄州时的作品,被公认为是他创作的一个高峰,这个时期的作品超然、豁达、乐观,为天下读书人所敬仰,尤其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正是这些精神的体现。在黄州,他写下了千古名篇,也创造了别具一格的美食。黄州的猪肉便宜,苏轼便琢磨出了新的吃法。“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这几句诗,既是烹饪的秘籍,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写照。被赶到了黄州又怎么样?日以困匮的五年里,他对自己人诉说窘境,在文字里自嘲不幸,却又以物我共适的宽广胸襟淡然处之,这就是真实的苏轼。

人间烟火慰平生,风波雨里笑徐行。这份别具一格的“美食地图”,背后深藏着苏轼在平凡中发现美好,于困境中保持乐观的传奇历程和丰富情感。他赋予美食深邃且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远远超越了口腹之欲的范畴。而无论是舌尖上的滋味,还是心灵深处的触动,都如璀璨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