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前沿|中国科学院与我省青年学者

对接交流高端化工与新材料产业成果

青年学者成果推介。本报记者 彭溢摄

本报讯(记者彭溢)为贯彻落实黑龙江省与中国科学院新一轮科技合作协议内容,促进省院青年科技工作者交流合作,共同推动高端化工与新材料领域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日前,黑龙江省与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高端化工与新材料产业对接交流会在哈尔滨举办。11位在高端化工与新材料领域造诣深厚的青年学者,分享了前沿研究成果和学术思考,助力龙江高端化工与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化工新材料是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基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及产业化于一体,被誉为“中国应用化学的摇篮”。此次该所带来了5项成果,包括“高速原子力显微镜开发与应用”“面向生物电子的关键材料研发”等。

“‘人工智能设计化工新材料’成果旨在推动绿色、智能、高性能材料研发,该项目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化工新材料推荐系统,可实现高分子材料的快速性能优化及配方供给,快速有效地制备符合实际应用需求的高分子材料,开创了高分子材料设计与合成的新思路、新方法,研究成果已应用于中石化大连化工研究院的化工新材料开发。”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科技处处长王大鹏研究员介绍。他说:“希望通过此次对接研讨,加强与黑龙江省青年学者的合作,继续推进在新材料、新装备等领域的研发,同时推进与黑龙江省企业的合作,使应用化学研究所的高端成果在黑龙江实现落地转化。”

我省青年学者带来了6项成果,包括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新一代智能调光控热技术及产业化”等2项成果,来自黑龙江省科学院的“室温固化低密度环氧树脂填充料的研制与应用”等4项成果。

黑龙江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院研究员刘长威,长期针对电子芯片等领域复杂服役环境,攻坚聚酰亚胺胶粘剂和电子胶粘剂中的科学问题。他此次带来的项目是“激光烧结聚酰亚胺结构及其导热石墨化应用研究”。“该项目面向多领域应用场景下对柔性导热、散热的典型需求,创新了不对称力场自辅助、烧蚀界面限制、激光负离焦等技术,解决了柔性衬底激光生成石墨化质量和富集导热难以兼顾的瓶颈问题,为新型全向宽带吸光材料、图案化高导热材料的设计提供新思路。”刘长威说,“希望通过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技术对接与合作,使这项技术在更多领域实现推广应用。”

黑龙江省对外科技合作中心主任冉东升介绍,自2023年12月省政府与中国科学院签订新一轮省院科技合作协议以来,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借助中国科学院高端智库优势,省院科技合作工作稳步推进,双方共同谋划组织成果对接、人才交流等专题活动,通过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工作室联合开展项目研发合作,促进中国科学院的科技成果在龙江落地转化,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新增黑龙江省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工作室25家,总数达到了110家。

当天下午,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青年学者分别到黑龙江省科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相关院所进行了考察对接。

参加此次对接交流活动的青年学者是未来省院合作的生力军,他们通过深入交流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将推动省院高端化工与新材料领域协同创新与成果产业化,助力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