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讨|利用大数据驱动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徐萌

近年来,国家对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承担着增强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任务。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要求,高校思政教育迫切需要进行系统转型,以增强其吸引力和实效性。大数据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手段,通过收集、存储和分析海量数据,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行为习惯及学习需求,从而为思政教育的内容设计、实施路径和评估反馈提供有力支持,这为思政教育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空间和理论支撑。

以学生为中心

打造个性化数据驱动教学模式

着眼于需求侧,深入洞察大学生的个性化思政教育需求,从供给侧出发为每位学生提供精准的思政教育服务。构建精准的学生画像。高校应广泛收集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兴趣偏好、社交网络互动等多维度信息,运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直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等基本信息,并深挖其内在的情感倾向、价值观念等内容,帮助教师精准识别每位学生的特点。定制化课程内容与教学形式。基于学生画像,高校可开发定制化思政课程体系,既覆盖基础的政治理论知识,也需结合学生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度探讨,将思政教育融入艺术创作、科技创新等实践中,使学生能够在参与过程中自然接受正面的价值观引导。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等现代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模拟真实社会情境下的各种复杂场景,让学生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中实践思政理论,增强学生实战能力。

以系统为指引

构建大数据思政教育联动平台

考虑到大学生日常生活节奏快、时间碎片化的特点,高校思政教师应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教学服务平台。在线上平台,设立专门的思政教育模块,制作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内容,包括短视频、动画、图文并茂的文章等,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线下则可以通过举办讲座、沙龙、实地考察等活动,增强互动性和体验感。此外,建立相应数据分析机制,定期对各项活动效果进行评估反馈,及时调整改进措施,确保提供的服务始终贴近学生需求。开发智能化教学资源推荐系统。根据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学习进度与个人偏好,自动匹配最适合他们的教材、案例、视频等内容。例如,在讲解某一特定思政理论时,系统可以根据学生之前的表现记录,自动推送不同难度级别的相关阅读材料或视频讲解,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舒适且富有挑战性的范围内学习,避免出现“吃不饱”或“消化不良”的现象。

以人才为保障

优化大数据思政教育人才队伍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思政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信息素养,以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加强信息素养培训。针对当前思政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普遍不足的情况,应采取措施加强培训工作。一是高校和教育机构可以定期组织相关信息技术培训课程,邀请信息技术专家和技术人员为思政教师提供专业指导;二是利用在线教育资源平台,鼓励思政教师能够随时进行自主学习。促进跨学科合作与交流。大数据分析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如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等。因此,思政教师应当积极寻求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合作,共同探讨如何将不同学科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丰富思政教学资源。

以评价为导向

建立综合型思政教学评价机制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数据息息相关,数据是我们理解和改变世界的强大工具,也是革新思政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引擎。基于此,高校可构建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的思政教育评价机制,立足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数据评估其综合素养。采集学生的多方面信息。高校除关注学生考试成绩、课堂出勤率等指标外,也需重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线上互动等非正式学习经历的数据。科学分析和处理数据。高校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建模分析,能够发现学生在思政学习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识别出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或学习障碍,并及时给予干预指导。此外,通过情感分析技术,可以从学生的日常言论中捕捉到他们的情绪变化趋势,帮助教师及早察觉潜在的心理健康风险。注重评价结果运用。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辅导,制定有针对性的思政教学计划;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团队可以集体讨论解决方案,不断优化思政课程设置,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作者系沈阳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