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讨|应用数字技术创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

□刘岩

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推动数字化时代快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高校思政教育环境,推动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升级。数字赋能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改革成为潮流和趋势。尤其高校应用数字技术和工具,能够实现网络思政教育创新、效率提升等目标。目前,高校思政教师应提升网络思政教育理念、丰富思政教育载体、优化思政教育内容,推动网络思政教育实现现代化、数字化转型。

树立网络思政教育理念

高校思政教育是一种与观念和知识传播极为密切的活动。数字赋能思政教育衍生出网络思政教育范畴。高校思政教育校园网络平台已从最初的校园网络转变为如今的移动客户端、社交网络平台;可穿戴设备、物联网等新技术伴随着互联网思维的发展,为教师等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新的教学手段平台。高校思政教师需依托数字化教学阵地、运用数字化教学工具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一方面,思政教师应更新数字思政方面的认知,明确数字技术能够为思政教育提供更多网络化平台,开阔思政教育视野,同时警惕数字技术滥用误用等负面影响,逐渐引导学生学会辨别数字信息的真假。如此,高校思政教师能够保持科学的工具意识和阵地意识,树立平台技术服务网络思政教育的理念。另一方面,思政教师应把握网络社会交往表达的自由化、匿名性特征,明确思政教育目标在于通过情感激励、信息传递等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需要肯定学生在网络思政教育空间中获取信息和自由表达的地位,坚守“师生互为主体”的教育原则。在此过程中,高校应关注教师需求,充分了解教师在参与网络思政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时提供技术培训,帮助教师掌握将数字教学技术有效运用于思政教学中的技巧,从根本上增强教师对网络思政教育的认同感。

构建网络思教内容表达体系

数字赋能网络思政教育实践,以网络社会发展作为背景,是以打破现实与虚拟界限为途径,观念教育为主要目标,构建“大思政格局”为最终目标。据此,高校应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搭建思政教育平台,科学设计与统筹规划网络思政教育内容,逐步建设思政教育网络宣传矩阵,使得不同层次的思政教育内容形成内容连贯的整体,构建系统性的网络思政教育内容体系。同时,高校应支持学生学习、评论和转发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允许学生表达和评论思政教育内容,鼓励学生运用喜欢的方式对思政教育内容进行再创作,提升学生多元化表达思政教育内容的水平。据此,高校思政教师将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分为国家、社会、个人三大维度,条理性解读思政教育内容。国家层面,网络思政教育内容以分析现阶段大学生思想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国家的道路选择正确性、我国基本国情等为主,教师应向大学生明确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以此增强大学生政治定力;社会层面,网络思政教育内容以网络社会的魅力和魅惑、社会发展对于思政教育改革的影响等为主,教师应帮助大学深入全面地分析各类社会问题,使其辩证分析社会现象,摆正自身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位置;个人层面,网络思政教育内容以网络社会中个人行为准则、网络对个人影响等为主,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网络社会中的行为准则,能够保持“慎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助力大学生自我和人格方面健康、真实。

加强网络思政教育环境管理

数字赋能高校依托信息技术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逐步显露出较多网络安全问题,亟需高校加强网络思政教育环境建设,助力思政教师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综合管理工作,尽可能确保网络思政教育安全性。一方面,高校需有效管理网络思政教育宣传平台和内容表达体系,将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作为载体,全天候实时监控各平台信息,精准筛选不良信息,预判可能出现的网络思政教育安全问题。另一方面,高校汇总各类不良信息,对网络思政教育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构建风险预警机制,预先控制风险。据此,思政教师仔细研读风险预警报告,结合网络思政教学案例数据构建风险评估模型、风险预警模型,并做好数据分析工作。平台管理员应综合各方面数据设置风险报警阈,便于高校和教师及时处理网络思政教育中出现的安全问题。在数据追踪基础上,高校进一步依托大数据分析、算法等技术追踪网络思政教育不良信息发布账号和内容,并及时将其从校园网中清理,从源头上肃清网络思政教育环境。

(作者系吉林农业大学林学与草学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