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蕾:让民族之音永续传唱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在佳木斯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伊玛堪传习所内,阵阵歌声婉转悠扬。在这里,身着民族传统服饰的全国人大代表、同江市电子商务发展中心主任刘蕾,正和村民唱起《乌苏里船歌》。

2008年,只有23岁的赫哲族小学教师刘蕾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作为唯一的赫哲族全国人大代表,17年来,刘蕾一直致力于赫哲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见证了伊玛堪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见证了伊玛堪由“几近绝迹”到“有力持续”发展。

传唱半个多世纪的《乌苏里船歌》优美的曲调就源自于赫哲族小调,形象描绘了赫哲族劳动生活场景。由于赫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用赫哲语说唱的伊玛堪,因口耳相授、世代传承的民间口头说唱艺术,便成为记录赫哲族历史、风俗的活化石,被誉为“赫哲族百科全书”。

令人遗憾的是,随着老一辈人的相继离去,主动学习赫哲语的年轻一代很少,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濒临失传。“伊玛堪成为黑龙江省的首项世界文化遗产,其传承和保护关系到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更关系到中华文化在与世界文化交流中保持特色,对伊玛堪的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刘蕾说。

履职以来,刘蕾始终把“加强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发展民族文化要结合民族旅游”等建议带到全国两会。

真正引起国内外新闻媒体关注赫哲族民族文化的,是刘蕾走上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代表通道”。刘蕾身着民族服装,边展示从家乡带来的鱼皮头饰、钱包和挂饰等赫哲族传统工艺品,边介绍赫哲族文化。从一脸青涩稚嫩、发言紧张局促的全国最年轻代表,到如今声音洪亮、直言不讳、连任四届的老代表,刘蕾提出关于加强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发展、教育等方面建议160余件。

调研中,刘蕾深刻体会到,作为年轻一代的赫哲族人,必须肩负起民族文化传播的重任,学好赫哲族传统文化。正是有了这种信念,刘蕾在学习伊玛堪和赫哲族语言过程中,才能克服困难,坚持到现在。

赫哲族语言非常难学,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使用率不高。为让更多的赫哲族群众学会掌握,在刘蕾的不懈努力下,同江市部分赫哲族学校开设了赫哲语课程,建立了由赫哲族非遗传承人、老艺人组成的微信群,通过网络平台来交流和传递赫哲族文化。刘蕾还在赫哲文化馆内组织开设了鱼皮工艺品制作班,帮助赫哲族村民建立起鱼皮产业合作社。

令刘蕾欣喜的是,伊玛堪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各级政府对伊玛堪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驶入“快车道”,构建了“国家、省、市、县、乡”五级伊玛堪非遗传承体系,修建赫哲族博物馆、非遗中心和民俗村,打造赫哲族非遗传承教育基地,建立赫哲文化、伊玛堪传习所,继续传唱赫哲英雄的故事,歌唱新时代好日子。伊玛堪数字化工作,被列为国家非遗中心非遗数字化保护试点项目。同时,在四年一届的赫哲族民族节日盛会——乌日贡大会的基础上,每年赫哲族聚居区各地也常有小型乌日贡大会,让赫哲族群众在民族节日里说唱伊玛堪、唱嫁令阔,切实让非遗“活起来”。

刘蕾表示,在赫哲族非遗传承教育基地免费教授群众伊玛堪唱段,使大家进一步认识到民族文化的精髓。伊玛堪传承群体和社会普及面,由“少且单一”发展到“广且多元”,赫哲语言得到有力抢救,使伊玛堪传承人在数量上有大幅增长。

履职中,刘蕾感到非遗文化持久的生命力,离不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她所居住和工作的同江市,除举办非遗文化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写伊玛堪剧《英雄的赫哲》等10余部呈现非遗元素的文艺作品外,还运用新媒体直播运营平台,开设非遗《面对面》《赫哲语微课堂》等栏目,邀请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人、专家学者等人士,以访谈方式对非遗项目进行精彩讲解,为群众提供赫哲语基本的对话学习机会,增强社会大众对伊玛堪的认可度,推动了伊玛堪保护工作的传承与发展,提升了伊玛堪的影响力与传播力。

谈起今后的履职,刘蕾表示,非遗文化的研习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经年累月的练习以及文化底蕴的沉淀。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她将持续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发挥民族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促进伊玛堪与旅游深度融合,擦亮赫哲族文化“非遗”品牌,让伊玛堪艺术绽放新活力。

本版稿件均由 尹栋 吴萌 本报记者 王晓丹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