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急诊科医生的“竞速人生”

□本报记者 崔立东

午夜的急诊科,灯火通明。刚刚完成一例心肺复苏的杨冬梅,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转身又快步走向下一个诊室……这里如同一个赛道和一个战场,杨冬梅和她的战友们时刻准备着与生命竞速,与死神战斗。

从医29年,23年做急诊科医生。从一名普通医生到如今的大庆油田总医院急诊科主任,她用行动诠释着这份坚守。

每当夜幕降临,喧闹的城市渐渐归于平静。对于急诊科医生来说,新的一天才刚刚开始。

这里是与死神赛跑的战场,是将生命从危难中拯救的希望之门。而杨冬梅,就是这个充满未知与挑战战场上的“急先锋”。

与死神赛跑的“急先锋”

12月22日18时,当杨冬梅出现在大庆油田总医院急诊科时,同事们纷纷打着招呼:不是去北京出差了吗?这么快就回来了?

杨冬梅已经习惯了,出差几天,不论啥时落地,第一站一定是急诊科。

“这两天怎么样?”

值班医生小吴告诉她:“还好,没啥大事,只是患者周大姐肺脓肿还没有消除。”

杨冬梅迅速打开电脑,拽动鼠标,快速浏览了一遍周大姐的病程记录,转身走进周大姐的病房。

没多久,门外传来尖啸的救护车声,走廊里一下子嘈杂起来。杨冬梅下意识地快步出来,只见一架担架车在众人的簇拥下冲进抢救室。“快!快……”杨冬梅紧跟着跑进抢救室。

二十多分钟后,她走出抢救室,长舒一口气:“还好,病人救治成功了……”

杨冬梅说,急诊科不仅是一个技术活,还是一项体力活,“我们这里的大小伙子连续做两轮心肺复苏体力就会透支,甚至虚脱,所以我们的医生白大褂兜里都揣块糖。”

杨冬梅介绍说:“全国心肺复苏平均成功率是9.1%,我们这能达到22%左右!”

秘诀一个是“快”,再一个就是“准”,解释开来就是:快速处置,精准评估,对症施治。

在杨冬梅23年的急诊生涯中,无数次与死神赛跑的经历早已让她练就了“兵贵神速”的本领。面对突发危重症,她总能在最短时间内做出最精准的评估,用最专业的技术挽救生命。

每一次急救都是一场生命接力,每一次急救都要有“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

半月前的一个深夜,寒风凛冽。一名中年男性患者被家人抬进抢救室,他面色苍白,心跳微弱。

“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杨冬梅简短有力的指令,让整个抢救室马上紧张有序地运转起来。她一边指挥,一边亲自为患者进行胸外按压。“1、2、3、4……”持续按压、人工呼吸、电击除颤……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抢救了40分钟,患者丝毫没有复苏的迹象,家属们已经发出绝望的哭声。

结果,奇迹出现了,经过63分钟的紧张抢救,患者终于恢复了心跳,各项生命体征逐渐平稳。“谢谢,真的太谢谢了……”家属激动地说。

在杨冬梅的带领下,急诊科年均接诊量10多万,平均每天接诊约270人,在近万人的危重症中抢救成功率达到97%,成功率始终保持在省内领先水平。

无私奉献的“白衣天使”

“有时能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成为杨冬梅的座右铭。

“由于医学的局限性,医生不能包治百病,但提供帮助和安慰却是很容易做到的。”在治疗之外,杨冬梅非常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尽可能地为患者提供情绪价值。

在杨冬梅看来,急诊不仅仅是治疗身体的病痛,更要抚慰病人的心灵。2019年12月的一个深夜,一位32岁的年轻女性被送进急诊室。她服毒自杀未果,情况十分危急。看着患者7岁的儿子和年迈父母焦急的眼神,杨冬梅一边组织抢救,一边安抚着家属的情绪。

“救活只是第一步,帮她找回生的希望才是关键。”在确保患者脱离生命危险后,杨冬梅主动承担起了心理疏导工作。她每天都会抽时间和患者聊天,耐心倾听她的心事,给予她温暖和鼓励。半个月后,患者不仅身体康复,心理状态也明显好转,重拾生活的信心。

“急诊科就像是生命的‘中转站’,我们不仅要救治病人的身体,更要用心呵护他们的心灵。”这是杨冬梅经常对科室年轻医生说的话。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的真谛,用专业和温情编织着一张生命守护网。

特殊时期显担当,平凡岗位见真情。在杨冬梅的从医生涯中,每一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都留下了她坚守的身影,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镌刻着她无私的奉献。

2003年非典、2009年甲流、2020年新冠疫情,三次重大疫情考验,杨冬梅都冲锋在前。“我是党员!我是科主任!”每个关键时刻,杨冬梅总是这样表态。

作为一名医者,杨冬梅深知预防胜于治疗的道理。她带领团队开展急救知识科普教育,走进校园为师生讲解急救要点,深入社区为居民示范心肺复苏,奔赴油田一线为工人培训意外伤害处理……

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专业的急救知识传授给普通群众,“要让更多人掌握急救技能,这可能会在关键时刻救回一条生命。”

多年来,她放弃了无数个假期,将家庭的责任暂搁一旁。在同事眼中,她是不知疲倦的楷模;在患者心中,她是温暖的依靠;而在她自己看来,这一切不过是医者的本分所在。

建设一流急诊团队

一个月前,杨冬梅获得了“龙江最美医生”荣誉称号,这个喜讯让急诊科百余名医护人员倍感振奋。

“一个人浑身是铁能捻几个钉?”打造一支技术过硬、反应迅速的急诊团队,是杨冬梅成为科主任后的首要任务。在她看来,急诊科就像一辆汽车,需要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紧密、高效配合才能走得更远、更平稳。

“要打造一流急诊科,关键要有好医生好护士。”杨冬梅积极向院里争取,每年都选派骨干医生到北京协和医院等国内顶级医院进修学习,并将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年轻医生,促使科室的每一位医生均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都能够独当一面。

科室内部每周开展学术讲座、病例讨论会,她总是亲自主持,手把手地指导年轻医生护士提高急救技能。“冬梅主任讲的都是她的经验和体会,我们特别受用。”在年轻护士小徐心里,杨主任就是他想成为的样子。

多年来,杨冬梅带领团队先后开展了多项新技术新项目应用。急诊机械通气、床旁彩超危重病评估、深静脉穿刺等危重症救治技术的引进,让科室的诊疗能力有了大的飞跃。她主持建立的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实现了急危重症救治的“黄金时间”管理,心梗猝死患者的早期救治率在近两年提升至26%,位居省内前列。

在杨冬梅的理念中,多学科协作是现代急诊救治的关键路径。她积极与心内科、神经内科等相关科室合作,在院内建立了快速会诊、联合救治的绿色通道。她还牵头组建了全市急诊专科医联体,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和业务培训,推动了当地急诊医疗水平整体提升,实现了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

在杨冬梅的努力下,大庆油田总医院急诊医学科已发展成为省内知名的急诊急救中心。

“打造一流急诊团队的目的就是要让每一位危重患者都能得到最及时、最专业的救治。”这是杨冬梅的追求,更是她带领团队不断前进的动力。

◎记者手记

晨光中,急诊科的灯光依然明亮。杨冬梅又熬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晨6时,医院除了偶尔尖啸而过的救护车声,一切都很安静。站在急诊大楼外,透过玻璃窗,看到的依旧是急诊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

这个画面让我想起一周前的那个夜晚。我跟随杨冬梅参与的一场抢救。当时,她对着年轻医生说的第一句话是:“不要慌,跟着我的节奏来。”如此平静的语气,却给了整个抢救室最坚实的底气。

她说,忙而不乱、急而不躁,是对急诊科医生基本的要求。“你乱了,家属就慌了,患者的健康和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掌握在你的手里。”

在急诊科,杨冬梅见过太多的生死,感受过太多的悲欢,苦过累过,哭过笑过……她见证了无数生命从这里重获新生,也在这里收获了无数感动与温暖。

她说,急诊科医生有别于其他科室医生,面对一个个危重患者,没有会诊的时间,更不给你翻书的机会,你必须分秒必争,必须精准做出诊断,果断进行处置!“这个世界上,除了患者没有哪个人会愿意把自己的身体任你处置,那可是关乎健康和生命啊!这不仅仅是一份信任,更是医者的使命和担当,你辜负不得!”这么多年,杨冬梅没有刻意去数过处置过多少病例,挽救过多少生命,但每一次抢救她都记得清楚。尤其是那些因情绪崩溃而选择轻生的患者,每抢救一个都是一段让她痛彻心扉的记忆。

于是她专门和他们建了一个微信群,取名“隐形的翅膀”,以此唤起和表达对生命的敬重和热爱。在这里,她用爱与真情给每一个患者提供情绪价值,这个群也成了群友们共赴新生,彼此鼓励,抱团取暖的大家庭。到底是什么力量,能让一个人二十多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这个与生命赛跑的岗位上?是责任?是使命?还是说,这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职业选择,成为了一种生命的信仰?

对她来说,守护生命早已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种内心的笃定。离开急诊科,我又忍不住回望。恍惚间,我仿佛看到了无数个这样的夜晚,看到了无数个像杨冬梅这样的医者,他们用自己的坚守,照亮着生命的希望。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守护生命更值得我们去敬重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