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 本报记者 吴玉玺
冬日,凛冽的寒风在大兴安岭呼啸而过,最低气温接近零下30摄氏度,大兴安岭地区声环境自动监测站正在源源不断地将监测数据上传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平台,为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数据支撑。
几天前的夜晚,大兴安岭地区声环境自动监测站建设的收尾工作正在进行。在气温极低的室外环境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人员们呼出的热气瞬间在睫毛上凝结成霜花,手脚也在严寒侵袭下渐渐麻木,就连设备运行都变得迟缓。
但监测站的建设工作刻不容缓,按照生态环境部的要求,2024年年底前全国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完成声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建设。
“长时间的室外工作,大家的手脚都冻僵了。但时间不等人,进度抢前一分钟,目标任务就能早一分钟完成,我们要尽一切努力保证按时完成建设任务。”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监测处处长吴殿峰说。
“数据上传成功!”面对极寒天气带来的施工挑战,工作人员们克服重重困难,从精密元件的组配到基站设备的安装,从站点的精准调试再到联网测验的反复核查,最终实现了监测站数据稳定传输。
随着大兴安岭地区声环境自动监测站建成和数据联网,我省完成了地级及以上城市声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建设任务。提前实现2025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实现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的目标,打通了市(地)、省、国家的三级联动噪声监测网络。
安装大兴安岭地区声环境自动监测站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