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玉玺
全球疾病防御倡议(GDSI)是为应对全球健康与生态危机而诞生的一种生态健康策略,结合了生态修复和公共卫生的多学科合作。多年来,全球疾病防御倡议团队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生态修复和疾病防控的先行实践,足迹遍及黑龙江省、青海省以及非洲东部地区,通过与当地政府合作,促进了区域生态健康与经济的双赢。
全球疾病防御倡议提出的背景是什么?其核心涉及哪些方面?将如何促进构建全球健康防线?我们邀请到GDSI的发起人——野生动物生物安全管控国家创新联盟理事长、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与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晓龙,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局长于晓东,青海省海西州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倪关英,牡丹江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王令军,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智库首席专家李爱琴以及埃塞俄比亚野生动物局研发部首席执行官法克德·瑞葛莎·周卡,共同深入探讨这一倡议如何在全球层面及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开创一个更加健康与可持续的未来。
倡议背景与地方实践:
全球视野中的地方合作
记者:全球疾病防御倡议由哪些机构发起?提出的背景是什么?在最近一年里在黑龙江省如何落地?
王晓龙:全球疾病防御倡议的提出源于全球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新兴传染病的蔓延。随着全球化加速,疾病的跨境传播和生态系统的退化,尤其是在边境地区,给公共卫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疾病防控方法和非防控目标导向的生态修复措施,无法及时且全方位地应对这些综合性问题。
全球疾病防御倡议由野生动物生物安全管控国家创新联盟、中国全健康研究网络、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智库和埃塞俄比亚野生动物保护局共同发起,以前述机构专家库结合非洲青年科学院以及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其他国际机构的多学科专家构成智库,致力于推动生态修复与疾病防控的深度融合。
全球疾病防御倡议提出了将生态修复、公共卫生风险防控与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新思路,通过跨学科合作、技术创新和地方政府的紧密合作,推动全球生态与健康目标的实现。在这一过程中,黑龙江省作为边境省份和候鸟迁徙重要通道,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与牡丹江市林业和草原局和抚远市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合作,不仅提升了当地生态保护和疫情防控能力,还树立了GDSI框架下地方合作的成功典范。
记者: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否可以分享一下,如何通过跨境合作和信息平台来解决跨境传染病的输入问题?
于晓东:传统的疾病监测方式无法有效应对从邻国输入的疫情威胁。依托GDSI的技术优势,我们引入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大数据预警平台,建立了实时的跨境信息交换机制。通过这个平台,我们能够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共享数据,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疫情风险。这不仅加强了区域内的疫情防控,也为未来的跨境防控合作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与GDSI的合作,推动三江保护区在生态保护与公共卫生防控方面的示范作用。
跨学科创新引领
全球生态健康解决方案
记者:全球疾病防御倡议的成功离不开跨学科的合作,尤其是保护医学、保护生物学和保护经济学的结合,那么这3个学科如何在GDSI框架下实现有效的协同合作?
王晓龙:GDSI的核心创新之一就是跨学科的协作,它将保护医学、保护生物学和保护经济学相结合,为全球健康和生态保护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就保护医学而言,GDSI通过促进传统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如疫苗接种和疾病监测等,协调推进区域水平防控能力建设,减缓疾病在人与家养动物和野生动物之间的传播。在埃塞俄比亚,在当地社区的支持下,我们通过对家犬的免疫接种减少了埃塞俄比亚狼犬瘟热的发生,还准备把我国的早期预警系统技术推广到非洲。
保护生物学方面,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疾病防控提供了天然屏障和足够的抵抗韧性。巴西亚马逊湿地恢复的成功案例,不仅增强了生物多样性,提高了生物栖息地的质量,也降低了黄热病和寨卡病毒等疾病的传播风险,都可以为我们所借鉴。
保护经济学虽然提出了很多年,但与公共卫生安全、兽医公共卫生及生态安全的跨学科交叉还不多见。这一领域的创新在于让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和不同类型企业等各方利益共有人紧密协作,在区域水平上针对公共卫生安全防控共同命题,大家分别找到各自的生态位置,一起打造新的防控生态、防控模式,为地方政府提供可持续的资金支持,并推动区域经济的绿色转型。在青藏高原,我们通过保险公司的引入和生态畜牧业的结合,不仅促进了地方经济增长,还为生态修复提供了资金保障。
这三个学科共同构成了GDSI的理论基础,这三个学科原有的和通过学科交叉创新产生的新技术还具备很强的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特点,为全球公共健康和生态保护提供了多维度的支持。
记者:我们知道,全球疾病防御倡议在青海有很好的实践,是如何破解防控工作中因经费不足带来的各种问题呢?
倪关英:草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牧民增收,离不开高效、科学的动物疫病防控。目前做好天然草原放牧牲畜的疫病防控,面临着防疫人员少、地域大,与野生动物接触频繁交叉传播风险不断增加,如海西州,村级防疫员人均防控区域 超20万亩草原,无法做到高效、精准,而且人力物力投入大,免疫防控效果不理想。我们与GDSI的合作,引入农业保险公司,科研院所与海西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先行先试,开展涵盖常规疫病监测和当地特殊病原监测,并针对常规免疫不能涵盖的病种,由合作的科研院所研发针对性疫苗进行防控,作为全省动物免疫的补充,最后由农业保险公司根据免疫效果和按降低保险赔付金额的20%比例支付研发费用。通过这种合作,最终达到海西州动物疫病发病率大幅下降,牲畜死亡率显著降低,牧民减少财产损失,而保险公司减少了赔付资金,形成了良性循环,推动了地方畜牧业高质量发展。GDSI的防控经济模式,不仅改善了我们的生态环境,也为地方经济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推动可持续发展与地方经济双赢
记者:全球疾病防御倡议的“防控经济”模式如何为地方经济创造可持续增长点?
王晓龙:“防控经济”模式通过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既解决了公共卫生问题,又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黑龙江省的成功经验充分体现了这一模式的有效性,比如我们在牡丹江市和抚远市等地的实践。
记者:牡丹江市林业和草原局如何看待GDSI带来的合作与变化?
王令军:林业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主战场。近年来,牡丹江市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多次强调在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上,要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野生动物疾病防控工作中,市林草局制定实施了多项措施,多部门联合开展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综合执法已成为常态。此外各保护区还积极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教育,通过落实每天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加强野外巡护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等,有效阻断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传播途径。
牡丹江市林区面积大、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大、养殖场较多,这都增加了人与野生动物的接触,尤其在保护区周围的居民点,这给我们的疾病防控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通过与GDSI的合作,我们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保护区内外动物疾病溢入溢出的监测上,如在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们通过大数据模型首先识别出保护区内外重要动物疫病的自然疫源地,利用空间技术和分子病原学、生物信息学技术等判定内外的疫病交流情况,明确风险防范目标,找准疫病内外交流的客观成因。下一步我们将在生态脆弱,易于和已经形成风险扩散通道的区域,通过科学评估,实施基于疫病防控目标的生态修复和阻断工程。这将不仅提升我们的生态保护能力,也将为地方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同时,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和绿色农业,为当地创造了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防控经济”模式为牡丹江市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提供了双重保障。
共建全球健康防线
记者:GDSI作为全球性倡议,如何在推动地方健康与生态的同时,形成全球范围的协作与联动,共同应对生态和健康挑战?
王晓龙:在全球化背景下,疾病传播和生态变化的影响是全球性的,跨境合作尤为关键。通过跨境信息平台和数据共享,以及创新防控模式的相互借鉴,GDSI推动了各国在疾病监测和防控方面的协作,确保了全球健康与生态安全。
在黑龙江省,我们与俄罗斯等邻国合作,通过联合监测和防控,确保了跨境疫情的及时响应。在非洲,我们通过与多个国家的合作,加强了生态修复和公共卫生的协同工作,开展了跨国疫情的传播风险评估。这种跨境合作不仅提升了地方的公共卫生能力,也推动了区域经济和生态的共同发展。
记者:为了更好地理解GDSI的全球实践,我们请埃塞俄比亚野生动物保护局副局长周卡博士分享他在埃塞俄比亚实施GDSI的挑战与成果,特别是在资金和技术上的突破。
法克德:在埃塞俄比亚,资金短缺和技术供给不足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GDSI通过宽广的视野和“一带一路”理念,通过整合埃塞俄比亚的自然资源、中国企业和国际组织的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援助,帮助我们提升了疫病防控和生态修复的能力,如在野生动物疾病诊断方面,GDSI为我们提供了免费诊断试剂盒和远程使用培训。通过与GDSI的合作,我们不仅获得了技术,还引入了投资,推动了社区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通过这一模式,地方社区不仅改善了生活质量,还促进了绿色产业的繁荣。我们期待以中-埃塞野生动物疾病研究联合实验室为依托将这种合作模式推广到更多地区,为全球健康与生态保护作出贡献。
GDSI未来展望
记者:GDSI的全球目标非常宏大,未来如何进一步推动全球范围内的协作,扩大“防控经济”模式的影响力?
王晓龙:未来,GDSI将继续扩大全球合作,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国际组织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持续关注跨境疾病防控、生态修复和经济发展。我们希望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推动生态与健康的同步提升。
此外,“防控经济”模式将进一步获得推广,我们希望通过科技创新,尤其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全球疾病防控和生态修复的效率,确保全球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
记者:作为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智库主任兼首席专家,李教授您如何看待GDSI倡议对黑龙江省绿色转型和生态保护的推动作用?
李爱琴:我们深知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对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GDSI的“防控经济”模式与黑龙江省的绿色转型目标高度契合,不仅为地方提供了创新的战略思路,更推动了生态修复、环境保护与疾病防控之间的协同效应。尤其是在绿色产业和生态旅游方面,GDSI为地方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推动了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黑龙江省在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和区域协同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上,正积极推动现代科技与生态修复及健康防控的结合。通过与GDSI的深入合作,我们能够进一步提升地区的生态健康水平,推动地方绿色产业的转型升级。
我们相信,未来随着GDSI倡议的不断深化,通过科技创新和政策推动,黑龙江省在绿色发展方面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为全球生态与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