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颖楠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力军,更是建成教育强国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从“入岗”到“适岗”,新教师面临身份与角色的迅速转换,单一的讲授式岗前培训已无法满足新教师与时俱进的适岗需求。本文以岗前培训的课程体系设置、考核评价实施为切入点,探讨新工科、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加减乘除”的优化策略。
传统的新教师岗前培训,课程设置多为规章制度、校情校史、教学教法等模块,对标课程思政建设、创新思维、跨学科综合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以及个性化学习需求来说,课程体系匹配度上有所欠缺。同时,岗前培训的考核实施多侧重于结果性评价,通过总结、试讲等方式来呈现培训成效,并集中在教学基本功、课堂教学组织等显性因素方面予以评价,育人的过程性培养、教学方法的进阶等发展性因素方面,考虑还不够深入。
要做“加法”,强化师德师风教育
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受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在新教师培训、在岗教师继续教育等文件中,将师德师风专题学习摆在突出的重要位置,提出了更为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如:学习内容、学时设置、考核要求等。新时代高校教师的岗前培训,在“入门”之际就要突出思想教育和师德师风教育:增加师德师风“十项准则”等系列文件学习,引导新教师将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内化于心;增加师德楷模专题学习,引导新教师树立弘扬教育家精神的信念和追求;强化师德失范的警示教育,筑牢新教师“师德负面清单”底线思维,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要做“减法”,优化培训课程设置
由于高等教育法规、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课程,作为必修课已纳入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的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学习内容,校本培训中不宜重复设置,保留校内制度解读来规范基础工作即可。教学设计、课堂组织、考核评价、教态教风等通识性职业能力课程,并不适用于新入职但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专业负责人;而专业发展规划、教学团队培养等进阶类课程,对尚无经验的新教师来说也是曲高和寡。岗前培训课程体系设置不宜求全,简化与岗位联系紧密度不高的课程,“量体裁衣”方能更好地匹配新教师培训需求。
要做“乘法”,深化课程矩阵结构
课程体系可采用“1+x”的矩阵思路进行设计,结合学校的校本特色、当年度教师培训需求调研实际进行更新完善。“1”是矩阵的基础,可以设计特色鲜明的学校文化之旅,校史馆学习、校歌合唱、典型实验实训室参观、特色双创平台体验等;也可以设计增加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的新教师宣誓、佩戴校徽仪式等。“x”是矩阵的延展,可以探索分层、分类的课程结构,新教师可根据自身基础、兴趣、研究方向进行选择:面向无教学经验新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学名师(优秀教师)跟课听课等;面向骨干教师的一流课程建设、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以及综合应用性课程,如工管融通跨学科案例研讨、教育科研合作项目实施、危机(突发)事件处理、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校企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等。
要做“除法”,细化考核评价维度
要站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视角,用好考核的“指挥棒”,注重教学能力、课程建设等要素融入,将评价指标与维度进行分解细化,兼顾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均衡多维评价权重,最终形成考核结果。如督学专家对新教师课堂教学进行2-3次随机听课,其评价结果作为过程性考核;青教赛、课程思政建设获奖教师,评价新教师课程设计、说课展示,其评价作为结果性考核。多元多维的考核评价,不仅可以实现对新教师岗前培训效果的检验,来自于督导专家的中肯意见、来自于获奖教师的经验指导,对新教师的成长和能力提升更是大有裨益。
注重时效性、针对性和发展性三个要素,优化设计新教师岗前培训课程设置与考核评价,能帮助新教师迅速了解、认同、融入学校,帮助他们树立成长目标、补齐短板,“无缝”衔接岗位工作,切实发挥出校本培训的天然优势。
(作者单位: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