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石园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中孕育而出,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种思想观念、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的集合,是中华民族创造并被不断传承和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展现出中华民族独有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诸子文化”、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以及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它们生成于中华大地,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明走向和发展方向,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人化”方式。其中,由中华传统文化凝练而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德育资源,对于当代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例如,“愿得此身长报国”的爱国情怀、“仁、义、礼、智、信”等的“君子品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等,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独有的道德教育资源,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这些资源有利于大学生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崇德向善的道德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日常文化建设之中。校园文化是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主要分为观念性、物质性和制度性三类,其中观念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其一,融入观念性校园文化。学校的历史沿革、文化活动等属于校园的观念性文化,代表着一个学校的价值理念、目标追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观念性文化,以校园文化活动为着力点,通过举办历史舞台剧表演、中国古代文学竞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演讲比赛等方式,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其二,融入校园物质性文化。大学校园里的建筑、景观、设备等都属于校园物质性文化。将“文化符号”和“文化形象”融入高校校园物质性文化建设之中,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好学校的文化墙、宣传栏、博物馆和校园广播等媒介,普及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在校园文化圈和宣传栏中展示一些历史名人、历史文化成果和历史科技成果;校园广播站在日常校园生活中播报一些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和故事等。以此,在校园内营造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育人的文化氛围。其三,融入制度性文化。校规、准则等都归属于高校的制度性文化范围。制度旨在规范和引导人们的行为,高校制度性文化是高校正常运行的前提和保障,是维持高校观念性文化和物质性文化顺利开展的指向性工具,在高校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导向和规范作用。良好的高校制度性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保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导向融入校规校纪、院规院纪、班规班纪之中,引导大学生遵从正确的行为规范和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实践活动之中。实践文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帮助大学生运用、巩固和提升课堂知识,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高校在坚持“校内主动”和“校外联动”相结合的原则,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实践。“校内主动”是高校组织和开展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和交往的实践活动。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举办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宣传和弘扬传统节日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通过举办校园活动,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另一方面,高校还可以通过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校园主题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推动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构建。“校外联动”是指高校与社会相关部门和组织协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首先是开展本地社会实践活动。一座城市,必然沉淀了中华民族的奋斗成果和智慧结晶,是一个城市独有的历史底蕴。基于同一地缘的基础上,高校可以与当地政府、博物馆、文化馆等部门建立合作关系,积极探索地方文化所蕴含的特色教育资源,以高校所在地区的地方特色文化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让大学生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看得见,摸得着”现实中感悟文化,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其次,开展更大范围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和带领学生去其他地区进行社会实践调研。通过实地调研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故事和道理,以现实实践激活课堂知识,以现实思维打开历史视野,以历史照进现实。

除此之外,还要发挥好校园网络平台的教育作用。互联网在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和交往中彰显着越来越明显的影响力。将思政工作具备的传统优势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赋予思政教育卓越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之中,以网络平台为载体,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育人渠道。例如,高校可以通过抖音、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发布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等内容,不断提高网络思政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