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讨|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教学创新实践

□张俊

大思政视域下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应积极通过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切实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思政课堂、专业课程、校园文化之中。因此,高校应重视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建构,全面统筹教育教学各环节与各要素,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全员育人

构建大思政育人大格局

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实现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统一。因此,高校应始终坚持人才培养工作和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以“全员参与”大格局保障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高校党委领导班子应主动扛起“抓思政工作、育时代新人”的重担,完善顶层规划、强化组织领导,确保思政教育始终朝着正确方向发展。一方面,将“三全育人”理念、大思政育人格局引领下的思政教育工作纳入议事日程,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贯彻党和国家有关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精神、文件精神和指示要求,提升教师政治意识、强化教师政治担当,促使教师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实践自觉投入思政教育工作中。另一方面,党委统一领导,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重点,各职能部门和行政主体协同参与、积极响应的一体化工作格局,将思政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落到细处。同时,党委领导班子应在深入学习、广泛调研、集中研讨、意见汇总的基础上,立足高校自身发展实际和发展现状,起草和制定实施细则、工作方案和管理制度,制定严格的质量评价标准和动态评估标准,推动课程思政建设长效化、常态化推进。此外,构建家-校-社会全员育人工作格局,统筹校内校外优势资源、凝聚校内校外优势力量,共建联合培养基地和实践基地,共同投入思政人才培养工作中。

全过程育人

完善大思政育人大链条

大思政育人引领下的思政教育工作应在凝聚全员育人合力的同时完善育人链条,将思政教育贯穿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因此,高校应以提升育人实效为导向,推动德育元素融入教育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等环节,实现全程育人。

在课前环节,加强校际、校地、政校的沟通协作,依托政策支持、资金支持、科研项目支持、人力支持等,筹备成立内容研究室和“人才智库”,负责挖掘整理思政元素;按照不同专业的教学需求和教学目标,建立专门的共享素材库,为大思政育人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资源保障。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挖掘与专业教育相契合的元素;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院校精神、办学理念、治学之思等方面挖掘德育元素,以“内容为王”为导向,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走深走实。在课中环节,保障教学供给与实际需求相适应。根据学生主体的内容需求、身心发展规律、教学规律等,建设涵盖不同学段、不同层面的德育素材库,以满足各学段学生学习需求。在大一、大二阶段,专业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过程中,侧重引入思政相关的基础理论、原理、观点等,帮助学生“扣好第一粒扣子”;在大三、大四阶段,专业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侧重引入创新创业、心理健康、职业道德、法治意识、工匠精神、社会责任、最新战略部署和大政方针等内容,引导学生自觉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课后环节,主动根据教学反馈对内容进行适当修正和调整,努力构建阶段性与整体性相结合的内容体系。

全方位育人

构建全场域全覆盖的教育体系

大思政视域下,构建全场域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综合教育体系应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策略之一。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建构应注重供给方案和管理模式优化,主动根据场域变化和方位变化,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内容供给和育人体系,推动高校思政教育落到实处,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价值塑造和思想教化。

在理论课堂中,教师应更新育人理念、创新育人手段,提升思政育人实效。在育人理念层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主动从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互动,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应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主动将学生的内容需求和价值期待纳入考量之中,以实施思政教育为核心。在育人手段层面,专业教师应在课程思政教学、思政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型、探究型、体验型、合作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渐从教学“观摩者”转变为“参与者”,将“一言堂”转变为“众言堂”。同时,专业教师在开展思政教学中注重引入更多以多模态方式呈现的思政元素,提升课堂教学感染力和亲和力;主动变换叙事风格,将学科话语、生活话语有序穿插,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内在统一。

在实践教学中,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提供多层次、多场域的思政实践教学平台。在红色教育基地、实践基地、虚拟教学场馆、互联网在线教育平台,大学校园、企业生产车间、田间地头、街道社区、革命基地等开展实践教学,科学有效地将课程思政实践课堂、思政课堂与社会大讲堂联系起来,将线上线下实践教育平台联系起来,从而引导学生在实践体悟中完善知识体系,自觉树立高度的政治认同和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教学教师应丰富教学形式,以显隐结合的方式让思政元素、专业知识入头脑、入心。如,组织学生参加见习实习、社会调研、经典诵读、情景演出、拍摄思政主题的Vlog、公益服务等;还可依托党建团学活动,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历史文物、展陈中心等,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学中,以更开放、更“鲜活”的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和体验感。

(作者系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