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讨|地方高校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及对策研究

□田琦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人才输出量大幅增加,社会对人才供给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地方高校本科教育产学分离、理论与实践脱离、创新创业能力缺失等问题逐渐显现。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应对国际竞争、服务区域发展而言必不可少。为此,地方高校纷纷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在产学研协同机制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的人才。

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地方高校应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以实地调研、问卷调查、访谈、交流会等多种方式搜集用人单位、毕业生、优秀高校等主体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要求,并据此编撰调研报告,分析得出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及素养,为后续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提供依据。依托国家战略发展、地区经济特征、高校学科特色等,制定本科生人才培养目标,邀请教育部门负责人、行业专家、优秀企业代表等组建专业建设小组,修订人才培养目标,在不断优化中最终确定“专业知识为基础,创新创业意识、思维及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精准度。

知识层面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大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相关扶持政策,并与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相结合,协同提高创新创业知识掌握程度;态度层面人才培养目标需通过课程教学将创新创业转化为一种积极心态,不仅让具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敢于付诸行动,更让全体大学生具备批判思维与创新意识;技能层面人才培养目标从能力入手,通过创新创业项目实施提升职业技能,并将职业规划与创新创业相结合,找到就业或创业的方向。

完善制度体系建设

地方高校应构建长效支持机制,由党委书记、校长、院系领导联合学工部、教务处、科研处相关负责人组成创新创业领导小组,负责本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咨询、督导、考核等工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帮扶指导,并明确各部门职责,合理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

地方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制度,对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组织构建、改革时限、具体措施等作出明确规定,并完善创新创业竞赛及活动管理制度,规范活动目标、团队管理、运营管理、考核制度等细节内容。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在传统考试考查中设置“非标准化答案”试题,侧重考查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及问题解决能力,并将创新创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项目、课堂表现、实践训练等内容纳入评价内容,通过构建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兼备的科学机制,实现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全流程动态考核。完善“1+N”证书评价制度,除学业成绩考查外增设创新创业成绩单,对按规定完成相关课程且成绩合理的大学生给予相应学分,并对参与创新创业且取得成效的大学生授予荣誉证书。

激励及惩罚制度层面,将创新创业参与度、教学成果与教师职称评定、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等相关联,以物质与精神奖励提高教师对创新创业的投入力度,并针对考评不合格的教师,取消其下年度教学及指导资格,通过正负强化调动教师参与积极性。在学生评奖评优、奖学金申请、研究生推免等领域增加创新创业能力占比,通过评价考核指标督促学生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并以学分、奖金等方式激励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强化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

构建协同联动机制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通过优化评审公开化、加大执法力度等手段,为核心技术、前瞻性研究提供支持;引导地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主体以贡献率合理进行利益分配,并通过风险调控机制帮助创新创业教育主体降低风险,构建多主体协同共驱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高校应突破传统专业及学科间的壁垒及限制,通过优化专业布局增设多学科交叉专业,培养学生跨界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设立创新创业基金资助有创业需求的大学生,鼓励大学生积极申报省市科研项目获取资金支持,引导创业风投公司为大学生提供融资支持;完善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等软硬件配套建设,为创新创业大学生提供办公场所与咨询服务;利用学校官网、公众号、宣传链等方式宣传创新创业优惠政策及实施方案,并以创新创业培训讲座、专题教育、职业规划辅导等形式宣传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大类招生培养机制,促进文、理、工相互渗透,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基于科技前沿及创新发展需求,开设跨学科创新人才实验班,重点培育思维活跃、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

强化地方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发挥企业优势完善实践基地及实验室建设,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及创新要素以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将企业实际问题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在真实场景中开展实操练习,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并以订单式培养为企业输送高质量人才,形成互利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政府主导、高校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以区域经济发展为核心,构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一体化育人机制,助推地方经济转型发展。

培育优质教师团队

地方高校在选聘创新创业教师时,除考察教师的学历、职称等条件外,还应关注教师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及指导能力,确保创新创业教师具备专业的教学及实践指导能力,也可外聘知名创业者、企业家、创业校友、风险投资人等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负责项目指导、实践课程授课等内容,针对性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促使创新创业教师团队结构更加科学。

荆楚理工学院成立创新创业校内导师团队,由2名以上教师构成,第一导师需具备人才培养经验、专业学术背景、副教授级或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构成,第二导师由第一导师聘请,负责协助其完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及项目实施工作,并鼓励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导师团队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周期。

校内教师可通过高校集中培训方式,在培训内容中增加职业规划、市场调研、行业分析等板块,鼓励教师将学术研究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联,也可通过个人申请、院系批准、学校审核、专业培训等方式,指派优秀教师通过深入企业挂职锻炼或进修深造方式提升实践能力,并支持高校教师与企业共同参与技术攻关、产品研发等创新创业项目,加深对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的认知;提高创新创业教师福利待遇,将教师课程教学及创新创业项目指导等计入其工作量。

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和形式

荆楚理工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开设通识必修课程、创新创业选修课程及个性化选修课程,其中必修课程主要面向全体大学生,涵盖创新创业基础、思维、方法等通识性课程内容;创新创业选修课程包含政策法规、学科发展、职业规划指导、学科前沿发展等内容,以案例教学、创新创业讲座等方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个性化选修课程与学生专业相关,针对有进一步参与创新创业实践需求的学生,以校企合作方式入驻企业或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掌握企业经营、财务管理、项目孵化等知识,以及人际交往、社交礼仪、项目实施等技能,培养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素养及技能。

改变传统被动灌输式教学模式,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增加启发性内容,引导学生基于实际问题探索解决办法;以翻转课程方式将主动权交给大学生,鼓励大学生在自主探究、团队协作中大胆质疑,着重培养创造思维及批判意识;鼓励教师使用角色扮演、项目驱动、游戏教学多元化教学手段,在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以新颖教学方法帮助大学生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利用慕课、微课等数字资源开展线上教学活动,并依托创新创业平台实现咨询、指导、教学等功能整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

丰富创新创业教学活动形式,以赛促教发挥竞赛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通过广泛开展“一校一院一赛”活动,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参与度;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并在教师引领下以技术入股企业,以师生共创方式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知识产权转化为资本;依托学生社团定期开展创新创业作品展、创新创业竞赛获奖作品展、校内师生创新创业成果展等活动,并邀请优秀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创新创业大赛获奖学生、优秀校友、先进企业等主体开展座谈会、分享会,拓展大学生创业思维。

本文系2024年度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新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本科生创业能力培养路径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4Z266)。

(作者系荆楚理工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