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新英
在位于绥化市的黑龙江第二技师学院校园内,有一栋标有“1949年”的松花江专署老办公楼。这里承载着几代绥化人的职业选择与梦想。
黑龙江第二技师学院1956年始建于哈尔滨,原名哈铁工人技术学校,1958年迁至绥化,1962年更名为绥化铁路司机学校,被誉为“火车司机的摇篮”,2006年晋升为高职院校,并更名为黑龙江第二技师学院。
“红色基因是学校的立校之本。2024年,我以这栋老办公楼为核心,开启学校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工程。伟人塑像、红船景观模型,重现那段开天辟地的历史时刻……”该院院长张云棠向记者介绍,黑龙江第二技师学院作为职业教育学院,以“党建引领、凝心聚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纲,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培育大国工匠”为使命担当。“2023年6月我来到这里,看到坑洼不平的路,破旧的校舍,130余名教职工,在校生竟不足百人。说实话心情是沉重的。”
如何提振信心是张云棠思考的第一课题。他将红色教育全方位融入学院的管理和教学之中,激发教职工的内生动力。
学院潜心挖掘红色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每一个角落。利用办公楼、教学楼的通道走廊,精心打造党建文化长廊。新增的黑龙江抗联场景微缩景观栩栩如生,生动再现了当年抗联战士在冰天雪地中顽强战斗的英勇画面。
红色教育基地,不仅是校园里的文化地标,更是师生们的精神家园。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为培养新时代大国工匠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为学院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1月6日,学院被省老区建设促进会、绥化市老区建设促进会授予“传承红色基因、托起明天太阳”“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示范学校”的锦旗和牌匾。
这两年,黑龙江第二技师学院的发展可以用“蝶变”来形容。去年,黑龙江第二技师学院成绩亮眼,招生人数较上一年增长613%。目前,学院在校生人数近千人,预计三年之内将达到3000人以上。这是学校推进改革,创新管理模式的显著成效。
学院大胆起用年轻干部,实施招生方式、激励机制、教学、后勤、校园改造等一系列改革,创新校企合作,加强对外合作与往来,成功促成三个联盟落户。
张云棠介绍,学校与多家头部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推进校企共建,开展订单式培养项目。目前,学院已与10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订单班学生就业率达到了100%。
行业内的杰出劳模和工匠进校园为培养学生技能提供助力,学院的“孙晓广技能大师工作室”积极开展“传、帮、带”活动,将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学生。在孙晓广老师悉心指导下,学院学生何静参加了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黑龙江选拔赛,在糖艺西点制作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全省第一名。在哈尔滨第九届亚冬会上,黑龙江第二技师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宋成玲老师的剪纸作品《冰雪同心·亚冬华彩》参加了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受到国内外贵宾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