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琴 刘欣浩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林下经济,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联农带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林下经济今年第一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切入点。
作为生态资源大省,黑龙江拥有广袤的森林资源与独特的地域文化,如何发展林下经济,将“土特产”打造成为富民强省的“金字招牌”,既是践行“两山”理念的实践课题,也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的战略选择。要以系统性思维统筹生态保护、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促进林下经济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蓬勃动力。
科学规划林下经济布局
林下经济是指依托森林、林地及其生态环境,遵循可持续经营原则,以开展复合经营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友好型经济,包括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等。林下经济的核心在于“向森林要效益”,是利用林下空间,激活沉睡的绿色财富。广袤的林海不仅是生态屏障,更是蕴藏无限可能的“绿色银行”。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森林类型、气候条件、土壤特性等因素,科学规划林下经济产业布局。坚持“以林为本、生态优先”原则,通过复合种养模式充分释放林地潜力。依托林药、林菌、林禽、林旅等立体化经营,实现林下经济多元化发展,既能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又能为“土特产”赋予生态标签,实现绿富同兴的良性循环。
科技赋能激发内生动力
发展林下经济,要以科技赋能,推动“土特产”从山野林间走向高端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当前,林下产品普遍面临附加值低、产业链短等瓶颈,亟须通过技术革新实现跃升。一方面,引入生物技术优化种质资源,利用数字化管理提升生产标准化水平,如以物联网监测林地环境、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产品溯源,提升林下经济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围绕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联合攻关,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培养和引进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人才,加强对林农的技术培训与指导,提高其科技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
赋予林下产品品牌价值
“土特产”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不可复制的文化基因与地域特色。黑龙江省的林下特产以其独特的品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打造品牌需从三方面破题:一是挖掘文化内涵。将“北大荒精神”等融入品牌叙事,赋予产品情感共鸣。二是构建区域公共品牌体系。将森林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注入品牌内涵,赋予林下产品更多的文化价值,提升市场辨识度。三是创新营销模式。借助互联网直播新场景,推动林下产品与冰雪旅游、民俗体验深度融合,让龙江“土特产”成为消费者心中的品质象征。
构建林下经济发展生态
林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策环境的系统支撑。要优化金融工具,推广林权抵押贷款、生态补偿保险。林权抵押贷款能够盘活林业资产,降低经营主体融资门槛,解决资金短缺难题。生态补偿保险为林下作物提供自然灾害保障,增强经营者抵御风险能力。要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技术推广平台助力农户精准生产,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紧密衔接。要强化联结机制,推动国土空间规划与产业布局衔接,划定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平衡区。
共享林下经济发展成果
发展林下经济,有利于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协同共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要充分发挥林下经济在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重要作用,共享林下经济发展成果。林区需通过重塑发展逻辑,引导农民转型为护林人、育林人,在参与林下种植、生态旅游中实现身份转换与收入增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家庭林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让农民成为产业发展的受益者与推动者,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发展林下经济,做好“土特产”文章,是实现“富”与“美”的结合与双赢。黑龙江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强政策扶持,推动产业融合,强化科技支撑,坚持绿色发展,努力将林下经济打造成为富民强省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让林下经济的“含绿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