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长镜头

海鸿基业高端手术显微镜跻身世界一流

整机调试。

□文/摄 本报记者 薛婧

目前在手订单2800多万元,预计一季度实现产值1500万元,为历史新高。日前,记者在哈尔滨海鸿基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鸿基业)了解到,随着该公司自主研发、填补国内空白的手术显微镜上市销售,企业发展步入快车道,预计全年实现产值6000多万元,是去年的6倍多。

记者走进位于哈尔滨新区的海鸿基业生产车间看到,技术人员有的在调试主机探头,有的正在进行显微镜支臂的零部件组装。

“今年以来一直加班加点生产。”海鸿基业副总经理栾鸿雁告诉记者,2024年9月,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款高端光学荧光3D外视显微镜和荧光显微手术系统一体机等产品取得医疗注册证,具备上市销售资格。这标志着海鸿基业一举打破国外垄断,成为中国第一家掌握高倍率+3D+荧光技术的光学成像企业,实现国产替代。

“我们的产品都是自主开发设计的非标准部件,在产品取得上市销售资格后,公司积极搭建产品零部件供应链条,为批量生产作准备。”栾鸿雁介绍,经过3个多月的考查和验证,目前已与40多家配套企业建立起供应链关系。同时,手术显微镜的市场开拓也呈现良好态势,已陆续在西南、广州、江浙、黑龙江、甘肃等9个区域建立代理商体系,销售市场逐渐打开,目前全国已有22家医院的相关科室提交了采购该公司手术显微镜的报告,预计市场销售额7000余万元。

“数据统计显示,2022年~2024年中国每年手术显微镜市场需求规模达20多亿元,并以15.77%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栾鸿雁介绍,目前,全球手术显微镜市场基本上由蔡司、莱卡和奥林巴斯3家国外企业垄断,中国尚无一家企业在高端显微镜市场分到一杯羹,而海鸿基业的产品在性能上与国外产品相当,且价格仅为其2/3,投放市场后,很快得到用户认可,具有超强的竞争力。

“荧光成像功能在国外产品中已经是标配,但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同时,外视显示都是以2D为主,不能满足多方位使用需求。”栾鸿雁介绍,国产手术显微镜的光学倍率大都在20倍~40倍左右,无法满足目前高端手术场景的使用需求,而且支臂系统多采用简易的力平衡结构,手动锁止方式,这对医生的操作习惯极不友好。针对以上痛点问题,海鸿基业进行了逐一突破,研发出集光学成像技术、荧光显影技术和高倍率放大技术于一体的医用手术显微镜,在高倍率、大景深、高清晰度、3D图像、荧光图像等方面,均领先国内同类产品,在景深等光学指标上的表现甚至超越了海外龙头企业。

据介绍,成立于2012年的海鸿基业始终致力于自主科技创新。“成立13年来,研发投入6000多万元,形成产值后,每年研发投入都占总产值的10%以上。”栾鸿雁介绍,目前海鸿基业已发展成为专注于高新技术医疗诊断以及手术精准导航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外贸出口为一体的专业化科技公司,已授权专利39项、软著16项,其中发明专利18项。

对创新的执着追求和对技术的精益求精,使海鸿基业的产品一亮相市场就一鸣惊人。2016年,海鸿基业推出的第一款产品激光淋巴成像检查仪利用激光激发荧光示踪剂(ICG),结合图像融合技术,实现动、静脉血管以及淋巴系统成像,是目前国际上唯一具有淋巴液流速测定功能的淋巴系统动态成像导航设备,是唯一一款能成功寻找功能性淋巴管、评判淋巴泵功能性的高端医疗设备,填补了国际空白。

“通过激光淋巴成像检查仪开展0.1毫米淋巴管缝合的超显微外科手术(LVA),解决我国约1500余万淋巴水肿患者、1000余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无医能治、无术可医的难题。”栾鸿雁说,激光淋巴成像检查仪的成功研制使海鸿基业成为国际淋巴成像细分市场领域的NO.1。

目前,海鸿基业在全力推进高端手术显微镜市场开拓的同时,陆续研发国内首台超分辨率、超精度高端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设备和荧光腹腔镜以及国际首套阿尔茨海默病光学早期筛查设备、国际首台新生儿脑瘫无损筛查诊断等国际领先设备。

“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光学影像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创新路线。”栾鸿雁说,海鸿基业将继续深耕光学影像领域,希望在这一领域作出更大贡献,而这一贡献不局限于个别设备的领先,而是能以企业自身的先进性和创新突破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缩小与国外龙头的差距,推动国产创新,实现“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国产替代”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