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视域下校园足球的实践路径

□丁冰

2024年2月,国家体育总局等12个部门联合发布了《中国青少年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体教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足球人才”,并强调要“面向全体青少年推广普及足球运动”,推动校园足球成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提升体育素养的重要载体。2020年9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八大体系建设行动计划》,系统规划了从课程设置、师资培养到竞赛体系的全方位发展路径,为校园足球的普及和深化提供了行动指南。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校园足球的推广不仅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举措,更承载着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意志品质的育人功能。

基于这一背景,本文聚焦新时代中国校园足球的改革与发展,探讨在深化体教融合的大趋势下,如何优化校园足球的政策实施路径,提升足球教育的质量和成效,为中国足球的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校园足球的创新实践

课程体系的结构化构建。当前的校园足球课程多以兴趣培养和基础技能训练为主,缺乏系统化、层级化的课程设计。依据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八大体系建设行动计划》的要求,学校应构建“基础普及—进阶提升—专项发展”三层次课程体系。基础普及阶段面向所有学生,以提升运动兴趣、培养基本足球技能和规则意识为目标,强调趣味性和参与性;进阶提升阶段适用于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学生,加强技战术训练和身体素质培养,并融入团队合作、战术意识等内容;专项发展阶段则面向有天赋和兴趣的学生,提供更高水平的专业训练,并与校园联赛及梯队选拔机制相结合。

教学内容的科学化推进。构建技能、战术、体能并重的教学体系。在足球教学中,技术训练固然重要,但仅仅掌握基本技能并不能使学生在比赛中取得良好表现。因此,课程设计应当围绕“技术—战术—体能”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展开。在低年级阶段,教学可以侧重于基本技术的掌握;在中年级阶段,逐步引入团队战术;在高年级阶段,应强化比赛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根据比赛局势调整战术选择,并结合体能训练提高持久作战能力。德国青训体系提出了“游戏化教学”模式,强调通过小场地对抗赛、任务式训练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比赛情境中习得战术意识。可以采用“3V3小场比赛”的方式,限制场地范围,使学生在高对抗环境下快速适应攻防转换,提升决策能力。

优化体能训练,提升比赛适应能力。当前的校园足球训练中,体能训练往往是被忽视的一环,导致学生在比赛后半段容易体能下降、跑动减少,甚至增加受伤风险。因此,足球教学应当结合现代运动训练理论,科学规划体能训练内容。可以借鉴高强度间歇训练模式,安排短时间、高爆发的冲刺跑训练,提高学生的有氧与无氧耐力,使他们在比赛中能够保持高强度的运动表现。

构建系统化的训练进阶模式。教学内容的优化还需要遵循科学的训练进阶模式,而不是让所有学生在同一训练内容上“齐步走”。借鉴国外先进青训体系的经验,可以采用渐进式训练法,即根据学生的技术水平、体能状况以及比赛经验,将训练内容划分为不同阶段,逐步提高训练难度。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探索

家庭支持:从“成绩至上”到“体育共育”。家长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足球运动的态度。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下,体育活动往往被视为“学习的干扰因素”,许多家长仍然认为踢足球会影响文化课成绩,甚至增加受伤风险。因此,要想真正实现校园足球的普及和发展,首先需要转变家长的观念,让他们认识到足球不仅是一项竞技运动,更是培养孩子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

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专题讲座、公开课等形式,向家长普及足球的教育价值。同时,可以鼓励家长主动参与孩子的足球成长过程,以营造良好的家庭足球文化氛围。针对一些对体育运动存在顾虑的家长,学校可以通过科学的运动监测手段向家长提供详细的运动反馈数据,打消他们的疑虑,让他们真正认可足球的育人价值。

学校主导的多维度协同创建。学校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建立高效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目前,一些学校已开始构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体系,即通过家庭的支持、学校的专业指导以及社会的资源补充,实现足球育人的良性循环。

社会资源的引入与校外足球环境的优化。在社会足球环境的优化方面,地方政府可以加强公共足球场地的建设与开放,推动“共享球场”计划,让学校足球场在非教学时段对社区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可以鼓励社会足球俱乐部与学校共建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搭建学校与社会足球人才培养的桥梁,打破“校园足球孤岛化”的困境。

深化体教融合背景下,校园足球不仅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青少年综合素养的有效载体。通过优化课程体系、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可以推动校园足球迈向更加专业化、系统化的发展路径。未来,需要多方协作,持续完善体制机制,使校园足球真正成为中国足球振兴的重要基石。

(作者单位:哈尔滨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