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建引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

□张卫香 文姿懿 王玉珠

伴随新时代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已从单一专业技能转向“专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素养。高校基层党建凭借其政治引领与价值塑造功能,构建起的“1233”红色党建机制(1条主线、2支队伍、3个平台、3个目标)创新实现“专”(专业教育)与“创”(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已成为破解人才培养同质化困境的关键命题。

紧扣一条主线

紧扣党建引领这一主线,依托党建工作的突出优势,将党建工作的“软实力”转化为人才培养的“硬支撑”。一是政治引领,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政治理论学习以党的创新理论为重点,立足学院实际,采取中心组带动示范学、领导干部集中学、结合业务深入学等方式方法,将党务工作、上级政策同“专创融合”人才培育紧密结合在一起。二是组织引领。学院领导班子成员、专业负责人在人员选配方面应优先考虑党员同志,着重挑选优秀党员教师参与到管理类人才培养工作中,让党员教师在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和各领域之中不断发挥优秀党员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构建“党员教师+”的工作模式,以高标准、高水平做好“专创人才”的文化宣传、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学生管理、平台建设等各项工作。三是职能引领,人才培养与学院发展同频共振。开展党政领导干部讲党课、上讲台;开展红色基地参观实践等,引导党组织发展与系部创新创业工作同频共振。四是品牌引领,打造“党员先锋示范岗”。设立党员责任区,关键岗位党员任职、关键环节党员把关、关键服务党员带头、关键任务党员先上,以党建品牌引领“专创融合”人才培养。

培育融合好两支队伍

打造专创融合型师资队伍。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以制度创新和平台建设为动力,打造专创融合型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成立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领导小组;组建基础群体+骨干群体+核心群体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通过组织开展持续性、进阶性的校内外双创专题培训和双创实践活动,助力教师专业素养的不断提升。定期组织开展双创人才培养工作相关的学术督导活动、经验分享、案例研究、学术沙龙等活动,帮助教师进一步明确双创工作的重难点、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

选聘行业导师,深化专创融合实践。聘请企业专家为行业导师,开展创新创业宣讲,与教师和学生共同申报企业横向创新创业类项目,共同打造课程实训班,开展课题共建、课程共建、专业共建,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搭建好三个平台

一是构建创新意识启蒙平台。课堂教学中将专业知识传授与双创认知开发深度融合,启发学生创新与创业认知,通过主课堂,传授创新创业各类理念与方法,确保第一课堂更好地满足学生长远发展需求。依托党建工作与专创融合教育研究平台,定期组织开展专题宣讲、讲座、现场体验教学等活动,有机融合红色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将伟大建党精神、延安精神、党的二十大精神等融入创业者素质教育。

二是搭建创新思维训练平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文献阅读沙龙,力求精细化、小型化、高质化引领师生“阅读生活化,学习终身化”,丰富头脑知识,培养自觉读书的良好习惯。同时根据沙龙反馈,逐步优化学生文献阅读的过程与方法,例如使用思维导图辅助文献阅读。依托创新思维训练平台——管理论坛,邀请管理类、创新创业类专家、学者、企业家,共同探讨和分享管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实践经验和案例分析,开阔师生视野,提升专业素养和创新思维。

三是打造创新实践训练平台。搭建教-赛-研实践训练平台。“教-赛-研实践训练平台”采用“大一选拔入队加强基础学习,大二跟队锻炼申报创新创业类学生课题,大三组队比赛形成成果量产”的模式持续滚动培养,形成良性循环,以项目驱动的方法开展活动,即以教师课题和学生专业赛事为出发点,师生双方根据自已能力擅长或感兴趣的领域,自主选择对方发出的项目加入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达到以赛促学目的。

完成三个目标

融合型党建进一步形成。党总支协同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力量协同育人,对新文科类学生进行“专创融合”培养,拓宽学生对外学习、交流、合作平台,促进形成组织联建、资源联享、实事联办的融合型党建格局,实现高质量党建与人才培养的融合。

高质量创新创业成效进一步彰显。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论文发表、课题立项、专利等教科研成果显著提升,形成了“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和“一导二融三翻”的特色教学范式。

高质量人才培养成效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成果更为丰硕。自该模式运营2年来,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学生比例持续上升,高达80%。同时,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有明显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相继与电商物流龙头企业京东物流创办协同育人共建课程,开设“京苗班”,与天图控股物流公司合作展开电商物流专业课程实践等,均收效显著。

本文系广州软件学院辅导员精品项目(项目编号:jpxm202311)。

(作者单位:广州软件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