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地区基层干部理论实践工作的创新路径

□赵运堂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基层干部作为党和国家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其理论素养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在北大荒集团“三大一航母”建设背景下,八五八农场作为边境线上的现代化农业企业,基层干部队伍的理论素养直接关系百姓切身利益和粮食安全。面对农业生产智能化、边境治理现代化、垦地融合深度化的新要求,必须构建符合基层农场特点的理论实践体系。

基层干部理论实践工作要解决结构性问题。在供给层面要充分考虑工作实际进行优化,避免“上下一般粗”的情况。针对基层农场存在的人员分散、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创新学习机制尤为重要。春播期间在农机具检修车间开设“早班微课堂”,利用早班前15分钟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夏管时节在稻田边搭建“田埂现场定标会”,结合苗情长势讲解生态农业政策;秋收后在晒场组织“粮食安全研讨会”,围绕相关政策开展案例教学。系列创新实践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紧密融合,形成理论学习成效与实践转化的有效闭环。这种模式将有效杜绝基层干部理论学习碎片化、被动化、表面化特征,实现理论实践工作的转型升级。

基层干部理论实践工作的关键在于创新体系的构建。在时空维度上,农场通过数字技术搭建信息化理论学习“云平台”,依托农场智慧农业指挥中心,开发教学系统。通过数字建模还原水稻生长全过程,在虚拟场景中演练黑土地保护技术规范;运用北斗导航数据复盘秋收作业轨迹,开展农机标准化操作案例分析。在抵边管理区设立“乌苏里边境红色课堂”,将界江巡逻路线升级为红色教育路线,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固定流动结合的学习体系。配套实施“理论要点日推送、案例研讨周开展、实践调研月组织”的学习研讨及调研工作机制,将理论学习有机融入基层工作场景。针对基层治理、民生保障、产业发展、文旅融合、生态保护等不同领域需求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建立“正反案例库”进行“解剖小麻雀”式分析,并通过“支部书记论坛”“党员讲堂”等机制,围绕企业改革发展、矛盾纠纷化解等突出问题开展经验共享,从源头把控问题导向。在教育模式创新上,通过情境教学将理论学习场景化,在红色教育基地开展“重走长征路”等情景模拟,在产业园区进行“现代农业沙盘推演”,推动理论学习从“书本”走进“现场”。

基层干部理论实践工作得益于育人平台的协同打造。农场通过建立“政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和“培训讲师储备库”等举措,有效缓解基层单位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实现理论实践与技术创新同频共振,促进形成基层干部学习培训的长效化机制。联合虎林市委党校、八一农垦大学建立“边境人才孵化站”,培养懂农业、守边疆的复合型干部。在农场基层单位创建“北大荒精神”实训基地,将为民服务与惠民政策宣讲有机结合,拓展跨界融合路径,增强培训和教育资源的辐射效能。构建“理论测试+实践答辩+群众评议”的三维考核体系,将学习成效与干部晋升、评优直接挂钩,健全激励保障机制,设立“理论学习标兵”奖项,对学习成效显著的干部优先推荐参加培训和挂职锻炼。此举将有效促进基层干部提升,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三重价值跃迁:在认知层面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求索”的转变,在实践层面实现从“知识累积”到“能力转化”的飞跃,在组织层面达成从“个体提升”到“系统赋能”的升级。基层干部理论实践的实践创新,为培养复合型基层干部队伍提供了新路径。

基层干部理论实践工作需要建立分层分类培养机制。在基层党员干部的理论实践工作中,应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制定精准的赋能策略,构建分层分类的培养体系。农场精准实施了“星锐成长计划”,对近4年入职的大学生实施综合培养,设置了集中培训、优秀团队报告分享会、团队协作强化特训、主题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多项“训练课程”,通过阶梯递进式的学习方式,帮助年轻干部全面了解农场有限公司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企业文化及未来方向,提升年轻干部掌握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强年轻干部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注重培养政工干部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使其能够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凝聚共识,推动工作落实;开展实用性强的业务培训,如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操作技能学习,注重培养他们的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提高他们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能力和水平。

在新征程上,基层干部理论实践工作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既要传承“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又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方式。经过多年实践,八五八农场探索出具有基层特色的理论实践模式,这种创新实践,努力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伟力,真正实现了“学在界江畔、用在黑土地、全力保粮安”的育人目标。

(作者单位:北大荒集团八五八农场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