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萌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事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大局。新时代新征程,黑龙江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指引下,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方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龙江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资源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相关部门协调联动。要构建区域协同发展平台,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体系,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采取第三方外包、购买服务、政企合作等方式引入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活力和能力。
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通过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衔接机制,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供需适配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乡村地区文化服务资源配置均等化。定期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健全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
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要明确公共文化服务带动文旅产业发展的作用,打造具有龙江特色和风格的文化和旅游产品,促进“数字艺术+非遗”融合,助力非遗生产智能化、产品产业化、电商销售化,探索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模式,形成“公共文化空间+文旅空间”共建格局。
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
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既强调文化服务质量,又强调供给方式,是提升人民精神文化素养和生活品质,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举措。
在源头做好优质文化内容生产。优质内容是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内核,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巩固文化主体性。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要更加关注人民需求,因地制宜以龙江特色文化为导向加强文化创意产品研发,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机制,以产业融合为牵动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提升文化产品质量。依据群众需要着力开展丰富多彩、惠民利民的文化服务活动,广泛开展公益性文化艺术活动。打造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和场景,例如建设城市书屋、文化中心、便民文化站,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和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等场所,为群众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数智化技术应用。利用智能化技术和手段对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进行改造和更新,让公共文化产品的内容焕然一新,更有震撼力和表现力。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精准捕捉群众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如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农家书屋等,为群众提供数字化文化资源。
充分激发全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文化的生命力源于创新创造。实践证明,文化产品有品位才更有市场。要坚持守正创新,运用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深入挖掘和发扬龙江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顺应时代需求推陈出新。提高文化原创能力,把龙江独特的文化元素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里,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体验活动。
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文化业态创新。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升文化创新产品的数字化表现力与传播力,为线上数字化文化新产品的优化迭代提供技术支持,比如打造黑龙江文化资源数字平台,逐步推进全省博物馆、文化馆藏品和文化活动数字化,开发沉浸式文化体验产品,如虚拟冰雪节、虚拟历史场景游览等。
着力培养高水平文化人才。引进并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实行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公共文化创作平台,鼓励民众、文化爱好者参与文化产品创作,比如举办文化创意大赛,征集文学、音乐、绘画作品,从中筛选优秀作品进行推广,激发群众的创作热情,让文化产品更贴近群众需求。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杨廷 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