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 社保有重要变化

“十四五”时期,退休、养老、社保会有什么变化?人社部近日公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确定了路线图。

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规划提出,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规划还透露一组数字: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十四五”期间新退休人数将超过4000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净减少3500万人,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目前,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是男职工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今年以来延迟退休政策屡屡被提及,已经被写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人社部副部长游钧曾表示,当前我国退休年龄总体偏低问题十分突出,与人均预期寿命不匹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在建国初是40岁左右,到2019年已经提高到77.3岁。城镇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更高,已经超过了80岁。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员张熠表示,老龄化的影响是逐步加大的,不要忽视老龄化的长期风险,但更不要恐慌。我国真正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工具箱还没有开启,未来一些缓解老龄化影响的利器如延迟退休年龄、提高缴费年限等在合适的政策窗口期启用之后,能够有效缓解老龄化的冲击。

逐步提高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

规划提出,逐步提高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提高企业年金覆盖率,规范发展养老保险第三支柱,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

根据社会保险法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十五年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也就是说,目前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未来或将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

社保待遇水平稳步提高

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其中包括,法定人员应保尽保,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更加完善。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基金运行安全平稳。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

今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了“17连涨”,未来有望继续上涨。

规划明确,推进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动调整,综合考虑物价变动、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基金承受能力以及财力状况等因素,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待遇水平调整机制。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李金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