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乱象 美国难逃干系

海地是西半球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以农业为主,严重依赖外援。同时,地震、疫情以及飓风等灾害也让海地经济雪上加霜。

2010年,由于地震的严重破坏,海地经济萎缩7%。2011年以来,海地政府以灾后重建为工作重心,经济有所恢复,但灾后重建未达预期目标。

新冠疫情再度重创海地经济。世界银行统计显示,2020年海地GDP同比下降3.8%,60%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海地社会分化严重,大部分居民无法享受基本医疗服务。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拉美和加勒比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步少华认为,海地经济困顿主要源于其政体和政府不作为。海地各政党轮番执政,考虑的不是国家的发展、人民的利益,而首先是他们自己的利益。 

海地总统遇刺身亡后,美国拜登政府迅速表态“准备好随时提供帮助”。然而历史上美国对海地却进行过多次军事入侵和政治干涉。

1915年,美国悍然入侵海地,全面控制海地的海关及全部资产。美国在海地实施严格军事管制,直至1934年才结束。

军事管制期间,海地大量财富流入美国。美国扶持的独裁者让·克洛德·杜瓦利埃在任期间,美国农产品在几乎没有关税的优待政策下流入海地,摧毁了海地原本自给自足的农业结构,使得数十万农民沦为贫民,国家经济衰败越发加重,自主发展能力被进一步削弱。杜瓦利埃下台后,美国又多次干涉海地内政,导致该国动荡不休。

据美国媒体报道,拜登多年前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海地迅速沉入加勒比海,或上升300英尺,都不会对我们的利益有什么影响”。特朗普当政时,曾讥讽海地为“粪坑国家”。

步少华认为,美国其实丝毫不关心海地的发展及其人民的死活,美国对海地的混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彭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