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网络如何更好相融

今天,中国的老年人面对数字化时代的狂飙猛进,日益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一大类是网盲老人,离数字化生活渐行渐远;还有一小类是网瘾老人,一头扎进网络沉迷其中。老人与网如何更好地理性相融?

短期内难弥合“数字鸿沟”

为切实帮助老年群体适应数字生活,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工信部等先后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等文件,各地随即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然而,个别场景的改善仍难以覆盖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人工柜台前仍有大量老年人在排队;另一方面,一些为老设施存在闲置的现象。一些农村养老机构中电脑设备崭新,使用者寥寥。相比之下,棋牌室、绘画室、图书室内则人数不少。

适老化改造须破三大痛点

老年人认知能力下降、经济实力不足、企业研发兴趣低这三大核心痛点,导致数字“天堑”仍难变通途。

“我们为何要进行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适老化改造?因为许多产品可能设计之初就没有考虑老年群体,所以本身功能就很难匹配。”有业内人士表达了这一观点,即当前绝大多数企业研发产品、开展服务并没有将老年群体作为主要受众。

中国互联网协会信息无障碍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黄畅认为,我国在信息无障碍建设中仍存在顶层设计欠缺、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产品及服务质量不高等短板。

系统化解决老人触网问题

在推广智能技术适老化改造的同时,应保留并在必要时加强为老人提供服务的人工窗口。同时,智能产品必须有替代方案兜底,创设解决老年人特殊困难的双轨制智能化应用场景并纳入新基建范畴。应制定社保、政务、医疗、金融、电信、邮政、信访、出入境、生活缴费等公共服务适老化程度国家统一标准并推广实施。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建议,进一步开设相关学习课堂,既有传授网络知识、提高网络素养的常识课堂,也有提升触网技术的应用课堂。

如何让老年人融入社区、融入社会?应加大各类互联网平台适老版本的搭建力度,细化产品属性,让老年人拥有更多用起来顺手又顺心的互联网App。

杨稳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