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市场上的适老产品种类繁多,可真正适用的又有多少?调查发现,不少老人买来的产品中看不中用:能弄湿被褥的集尿器、蹬不动的康复仪……平添烦恼的样子货只好扔到了墙角。
市场 产品千种难挑一件称心的
在北京玉泉路附近一家老年用品商店,千余个品种琳琅满目。可来这里采购的人却不多,偌大的展厅显得冷冷清清。
“你这儿有带电机,能上台阶的轮椅吗?”张星夫妇俩边看边问。“目前没有,不过这有移位器,和轮椅的功能类似。”销售人员从一堆轮椅中,推出一台可以从中间打开分成两半的座椅说,价格也不贵,才千元上下。
张星夫妇先后坐上移位器,“前面没有挡板,老人坐着太容易滑出去,不安全;座椅有点硬,老人坐时间长了,会磨伤皮肤……”夫妇俩试了半天,还是摇了摇头,放弃了。
张星说,这几年,老父亲腿脚越来越差,住的又是没有电梯的老式楼房。老人提过好几次,想要一台能爬楼的电动轮椅,可他们夫妇俩逛遍了市内大大小小的专用商店,也没找到合适的产品。
家庭 平添烦恼的样子货扔到墙角
张芳的母亲因为脑出血导致左腿没劲儿,站都站不稳,需要辅助康复。在带老人去医院做了几次康复治疗后,她买了一台康复仪,本想着老人再不用出门治疗和锻炼了。
“总往后出溜,太不好用!”每次练习,坐在康复仪座椅上的老人总是跟张芳抱怨,蹬了没五分钟老人就不干了,有时候甚至打起了瞌睡。用了四五次,老太太闹着不想用了。
业内人士介绍,很多康复仪的设计理念只适用于残疾人康复。“设计者忽略了高龄和体力衰退的因素。所以,相对老人而言,设计出的产品差强人意。”
除了康复仪器,一些老年智能产品也空有花架子,中看不中用的设计成了忽略老人感受的样子货……它们即使进入了家庭,也终被扔到了墙角。
建议 依托照护理念规范产品
“给予老人一款适用的产品,需要研究的地方太多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本是医生的王栋,6年前踏入适老用品产业,从事爬楼机的研发。王栋说,适老产品追求的不是功能多样,而是辅助的效果。不求最贵,只要适合,这才是最好的。
“从全球范围来看,老人的康养用品品类有四万之多,但国内的品类只有两三千。”北京市老龄委专家委员会委员鄂俊宇介绍,其中很多品类不全,产品的精细化不够,甚至百分之七八十的老年用品并不适合老年人使用,这样的发明根本没有考虑到老人的需求和尊严。养老辅具专业性要求很高,背后依托的是一套完整的照护理念,如果没有考虑照护理念,弄出来的产品就会跟养老需求背离。李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