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时间银行”已逐步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倡导互助养老的共识。概念听上去简单,模式探索起来却不易。成都的摸索路径是设计一个“真银行”,时间被量化成一套可流通、可储蓄的“真货币”。
重新设计全新的“时间币”
在成都市郫都区的试点中,他们设计了一套全新的“时间币”。在郫都区郫筒街道书院社区,书院社区党委书记张雪展示了一个App平台,老人们可在上面注册成为时间银行用户,提供服务者则可以注册成为时间银行志愿者。平台中的服务项目包含居家上门、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六大类共计48个项目。每个项目标注了相应的“价格”,“价格”不是人民币,而是“时间币”。“老年用户可以选择清单中的项目进行需求发布。”张雪说,用户发布需求后,志愿者进行接单。
实践中,“时间币”的单位并非“时长”。“‘服务一小时,获得一小时’,这样的逻辑有局限。”张雪说,不同的服务无法简单用时长量化。所以,郫都区在试点中对清单中的各项服务进行了量化,不同项目“价值”不同。但作为“货币”的时间币,只能在服务项目中进行使用,无法换取商品或其他。这就保证了“时间币”专用于志愿服务的流通范围。
“真银行” 时间币可以流通
有需求,可交易,但这还不够。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制度,对“货币”进行发行、监管、流通管理。这也是郫都区试点中最大的创新——市场参与。准确来说,是“政府引导,机构运作,社会参与”。多元市场主体的加入,目的是“造血”,让时间币真正流动起来。
举个例子,前期,时间银行志愿服务基金,通过平台向辖区内空巢独居、高龄失能等特殊老年人发放原始“时间币”,存入“时间银行”个人账户。但后续用户若想获得更多的时间币,也可以通过在会员商家购物、消费等获取。
郫都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主任李长根介绍说:“比如你在会员商家买了一瓶水,那么消费金额会有一定额度进入时间银行志愿服务基金池,同时,消费者会获取相应时间币。”这就完成了“造血”,让基金池不断有“水”注入。在这套制度中,时间币被赋予真正价值,“1时间币等于0.3元人民币”。但这不意味着用户可以拿时间币换钱。时间币只能用于消费清单中的服务项目。
“只有在退出机制下,志愿者可用时间币兑换现金。”李长根说,时间币储蓄有上限,每人最多不能超过9000个币。当志愿者确认退出“时间银行”系统时,储蓄的时间币可以由基金会兑换成钱发放,但退出后再不能重新参与“时间银行”。
“我们还鼓励年轻志愿者将赚取的时间币赠与老人,比如赠与父母、亲人,或者社区高龄老人。”李长根说,这样也能够促进时间币的再分配。王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