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门诊部,救援人员在积水的大厅内驾驶舟艇转移病患。
7月20日傍晚,当看到无数汽车漂在市区主干道的水面上,乘客被困于地铁进水车厢发帖求救的消息时,许多郑州市民才意识到,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内涝。
对于这一次的强降水,并非没有天气预警。
从7月19日晚到20日16时30分前,郑州气象局和河南省气象台分别接连发布了5次级别最高的暴雨红色预警。只不过,暴雨预报仍属于世界性难题。目前的预报能力,只能预报局地强天气可能出现的范围,世界范围内暴雨预报准确率也就在20%上下。
这场强降雨依然暴露出多年以来,我们对中国北方暴雨的轻视和预报的薄弱。
北方暴雨精准预测之难
虽然郑州气象局发了5次“红警”,但想要对暴雨更精准的定点、定时、定量预报依然很困难。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减灾研究所原所长程晓陶指出,这次在预报大雨时,一开始气象部门预测降雨中心在焦作,但最后实际是在郑州,稍有一些偏离。两地相距80多公里。
业内一位不愿具名的权威人士说,更关键的,要看中小尺度系统和天气尺度系统之间如何相结合,怎样互相作用产生更强中小尺度系统,这才是导致强降水的更根本原因。
天气与气候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曾发文指出,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由大尺度系统“孕育”,中小系统产生、壮大后,又反过来能对大尺度系统起到反馈作用,使得暴雨系统加强和延续。一次大暴雨的生命史是复杂的,数学上,这种不同天气尺度系统相互作用是一种非线性问题,暴雨预报的困难即在于此。
此次河南暴雨后,郑州气象局官方微博也发文解释说,从常规高空观测系统上看,目前它所提供的有关暴雨的观测资料和信息主要是针对天气尺度的,而对直接造成暴雨的中小尺度观测并不充分,甚至十分缺乏。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孙继松解释说,中小天气尺度系统难以预报的原因缘于两方面,一方面在于分辨率,比如说,一棵树的蒸腾作用,也会对降雨产生影响,但在数值预报系统中,对此难以准确描述。但即便分辨率做到更加精细,对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到底将如何演变、会产生怎样的天气现象,还是不明确。气象预报和研究人员运用数值预报时,会设置很多近似和假设参数,而往往这些假设和真实天气演变不符,这就造成中小尺度天气难以预报或预报不准。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守亭指出,另一个影响暴雨预报准确率的关键因素是风。当下,世界范围内对于风的形成和预报都缺少很好的理论研究。“由于风的原因,一片云酝酿的降水还没来得及下,就被推到其他地方。雨滴在什么时候落、落到哪都难以掌握,降水结束时间也难以确定,导致了局地天气预报很困难。”关于暴雨天气预报,最大两个难点,一是雨的形成机理,二是风场运动,都不过关。
高守亭说,华北暴雨往往呈现短时强降水的特点。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在于华北地区降水受高空冷空气影响,与来自低层的暖湿气流相遇时,上冷下暖,位势不稳定,容易产生强对流,这就好比烧水过程一样。他介绍,河南在地理划分上虽然属于华中地区,但从气象学角度看,河南的强降水仍属于华北暴雨的研究范畴。
前述不愿具名业内人士说,郑州作为常住人口1260万的超大城市,热岛效应也对降雨有着明显影响。有研究表明,极端强降水的增强趋势有向城市中心区集中的趋势,比如上海就呈现“雨岛”效应。郑州位于黄河南岸,河水的冷空气和城市暖空气也容易发生对流,抬升暖空气,产生降水。
北方暴雨不被重视但短时强度很大
暴雨预报本身就有难度,而华北暴雨比南方暴雨预报的准确度更低。高守亭说,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华北下暴雨几率小,区域性暴雨一年就一到两次。相比之下,南方梅雨季动辄一个月,在这个背景下,预报员预报下雨的正确概率就要大得多。同时,长江流域梅雨形成有其规律可循:主要是西北和西南两支气流汇合,形成对流。华北处于冷暖空气都比较活跃的交接面,每一次形成暴雨的天气系统都不尽相同,天气系统的变化性更大,不好预报。
从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型由“北多南少”转为“南多北少”,形成长江和华南地区多雨且暴雨频发,北方偏旱的局面。其中,河南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区,年平均降水量为771.1毫米。
但问题是,河南中北部与河北中南部恰恰处于冷暖空气上下交汇的地方,再加上太行山等地形抬升因素,具备产生比较大降水的客观条件,强降水往往又会引发洪灾。
实际上,如果以北纬30°划分中国南北,以24小时为计时单位,发生24小时极端降水站点数,中国的南部和北部站点数大约是7比3。但如果将极端降水统计时长缩小为6小时、3小时、1小时,这种差距被快速缩小。相应地,南北方的极端降水站点数几乎打成平手。河北、河南、山东与华南地区广东、广西、海南短时强降水站点数排序均很靠前。对于所谓“倾盆大雨”,北方其实并不比南方少。中国暴雨的许多极值纪录都出自华北和东北区域。
但总体来看,由于与南方相比,华北暴雨发生的几率较小,国内对华北暴雨的研究相对较少,得不到相关部门与科研人员的重视。
孙继松说,全国现在暴雨预报准确率仍仅为百分之十几到二十,准确率之所以能到这一数字,还是因为南方暴雨影响区域大,天气尺度大,将准确率拉升了上去,北方暴雨预报有时候靠运气。
华北降水正慢慢回升
曾任国家气象中心主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气动力和数值预报专家李泽椿曾撰文称,目前, 各级气象台站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骨干预报员缺乏的现象, 尤其缺少在暴雨预报业务和研究方面的学科带头人。
孙继松曾担任北京市气象台首位首席预报员,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气象保障方面的总技术负责人。他分析说,自北京奥运会之后的10多年来,在天气系统形成的理论认识方面,国内没有特别大的突破。相比之下,中国的观测系统水平已居于世界前列,观测点更加密集,分辨率越来越高。但在对天气系统机理没有了解清楚的背景下,更精准预报难以做到。
丁一汇在去年9月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称,气候变暖后大气可容纳更多的水汽,如果进入大气的水分增加,大气比湿增大,则更易出现降水,对于东亚夏季风区,季风水汽输送带将会更强,并且北推更明显,中国北方可能更将面临更强的降水与持续性强暴雨。高守亭分析说,总体而言,与过去20年相比,华北降水已经出现了一个慢慢回升的趋势,今后会越来越多。
鉴于此,前述不愿具名业内人士说,对于包括河南在内的北方暴雨研究,“现在观测资料更全了,应好好抓住机会,弄明白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作用过程”。有业内人士指出,往往都是有了灾情后,国家才重视某一领域的研究。杜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