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研
东京奥运会日前决出乒乓球项目的首金。在混双决赛中,中国组合许昕/刘诗雯爆冷输给日本组合水谷隼/伊藤美诚,获得银牌。消息一出,一些人有些不是滋味。
之所以说“爆冷”,是因为许昕/刘诗雯组合之前的表现太过出色,2018年正式搭配以来就横扫各大赛场,世乒赛和年终总决赛冠军都被收入囊中,只输过一场正式比赛。因此,这块混双金牌在赛前几乎被视作“十拿九稳”,然而,就是这十分之一的“不稳”,导致错失金牌。
从现在的主流舆论看,观众能接受这样的结果。赛后选手表达了强烈的遗憾与歉意,评论区则充满着安慰、加油、鼓劲。可以说,已经看了这么多届奥运会,已经见识了这么多奖牌与遗憾,观众大体上已经接受了一种体育逻辑,对于失利,不再那么斤斤计较,整体心态正走向一种成熟。
这种成熟,无论对于运动员,还是对于竞技体育,都是有益的。这意味着观众的思维模式,正逐渐摆脱种种“附加值”的缠绕,回归体育运动本身,对体育的认知更具象化也更个人化:体育,终究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在比赛,只要是人,就会有失误、有遗憾。而体育也只有在“更体育”的环境里,才可能获得宽裕的舒展空间,顺着体育本身的逻辑演进。所谓“观众是运动员的后盾”,后盾,可不就是要起到“比赛时加油、胜利时鼓掌、失利时拥抱”的支撑作用吗?
竞技体育教会人们的,与其说是“怎么赢”,不如说是“怎么输”。如何面对失败,如何在失败中振作,恐怕才是竞技体育的“主课”。可以说,运动员有赛场,观众也有赛场。观众的赛场,就是我们面对无常胜败,如何保持优雅与体面,保有对体育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