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收费问题说清楚,才能办好无陪护病房

□罗志华

新闻事件:国家医保局近日出台护理类立项指南(试行)和优化调整护理价格政策通知,新设“免陪照护服务”价格项目,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2024年底前各省份对接落实立项指南后,试点地区免陪照护服务收费将有据可依。

为避免新项目被滥用,挤占有限的护理服务资源,这份“国家指南”明确现阶段“免陪照护服务”仅适用于特级、Ⅰ级护理患者,且暂不纳入医保。患者可自主选择由医疗机构提供的“免陪照护服务”,也可选择社会化、市场定价的护工服务。

近年来,多地陆续开展无陪护病房试点,由医疗机构的专业医疗护理员为患者提供生活照护服务,不再依赖患者家属陪护,也不再需要家属自聘护工。目前,相关试点已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也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但免陪照护服务如何收费等关键问题,仍需从全局角度来明确规则、统一标准。

事实上,相关费用由谁承担的争议已在一些地方出现。并且,由于收费标准不统一,医院自行确定,收费就会有高有低,也容易导致医患纠纷。这无疑也是就此问题出台“国家指南”的政策初衷。

把收费问题说清楚,不仅可以避免因收费问题“扯皮”,对于壮大医疗护理员队伍也至关重要。

假如免陪照护服务收费是一笔可收可免、可高可低的“浮动账”,医疗护理员的报酬获取就会充满变数,势必打击其工作积极性。只有明确收费项目与标准,才能确保医疗护理员能够按劳取酬,进而激励更多人加入到这支队伍当中。

但也要看到,新事物往往存在不确定风险,“免陪照护服务”也是如此。目前,这份“国家指南”为“免陪照护服务”价格项目严格限定范围,以及明确暂不纳入医保等,是最初阶段应该保持的谨慎。

尤其是,“无陪护”意味着家属不在场,外部监督缺失,再加上陪护服务场所比较隐蔽,易生乱象,需要在确保陪护服务质量和预防虚假服务等方面做好制度设计。如若防范措施尚不明确,纳入医保则可能导致出现服务质量低劣和骗保等现象。

从另一个角度看,暂时不纳入医保,也意味着随着这项改革的不断推进,将来的“免陪照护服务”有望持续扩大范围并纳入医保,患者可以按比例报销免陪照护服务费用等。

此外,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住院陪护也可以被纳入长期护理范畴,新设“免陪照护服务”价格项目之后,长期护理险等商业保险可考虑将这项服务纳入保障范围,从而让相关险种得以发展壮大,并从商业保障的角度为患者减轻住院陪护负担。

由此看来,国家医保局出台的这份“国家指南”,不仅让“免陪照护服务”这项服务收费变得有据可依,也为多渠道增加民生福利拓宽了空间,效果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