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片净土该如何保护

中国游客从游轮下来,划着皮划艇准备登陆南极乔治王岛,让国际冰冻圈科学协会会员、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成员、安徽师范大学地理旅游学院季青教授印象深刻。

这一幕,是季青途径长城站时看到的。位于南极半岛上的长城站,是中国第一个南极科考站,科学家们常年驻扎在此科研。其博物馆里陈列着1984年中国首次登上南极大陆的科考用品,如今成为中国游客必打卡点。

据新华社此前报道,一个由上百名中国游客组成的旅游团参观南极长城站,忙碌的科考队员每周最多要接待4次游客,每次12至100人,这些游客大部分来自中国。

但是,热闹的旅行团让科考队为难,毕竟,游客好不容易到达科考站,如果不欢迎他们,这不合情理。可对科考队来说,游客频繁来访影响研究工作,也或将南极脆弱生态陷入困境。

登上南极大陆,尽管游客不能随意产生垃圾,但对南极生态环境的影响仍旧不可避免。也正因此,如何做好南极生态保护,是南极游的最大矛盾点,也是业内长期争论焦点。

季青认为,游客通过正常手续、正规规渠道游南极,对国民科学素养、环保意识、旅游经济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是,培养游客生态环保观念不可忽视,否则不仅导致南极大陆受污染,也可能将病毒、远古细菌带出南极,“比如随意捡块石头,或是翻动地衣植被,都可能将古菌带出南极大陆。”

显然,控制游客数量、规范游客行为,使南极旅游活动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只是基础规范。如何在不打扰南极科研和把对生态影响降至最小,实现旅游产业发展,是南极旅游开发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南极旅游的理想发展状态。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