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天、62万元与“不可抗力”——

南极囧途里的中国游客

马远订了一间银海套房。按当时汇率换算,一个房间的船票总价高达50万元人民币。

在马远乘坐的邮轮上,去南极旅游的中国人比白人更“年轻化”。

2025年2月22日,马远在社交媒体上的视频又“爆”了。

他接连几条视频,都与朋友张沫凡一起去南极旅游有关。他们经历了“因天气滞留机场”,又被南极美景所震撼。

早前的2月7日,当飞机终于降落在南极洲乔治王岛碎石铺就的跑道上,舷窗外的雾气被引擎轰鸣声撕裂。马远所乘坐的航班机舱内,爆发出一阵掌声。

这掌声中,既有48小时滞留在智利南端蓬塔阿雷纳斯机场的焦虑,也夹杂着对南极旅游的期待。

一年前预订行程时,害怕长时间坐船的马远,特意避开了 “船进船出”的路线。他刷了50万元,选择了比坐船更贵的 “飞进飞出”行程。

然而,因气候原因,“原本以为这是一场奢华放松的极地之旅,没想到却成了‘人在囧途’的现实版。”马远和朋友算了一笔账,不到一个星期,前后花了62万元。

南极旅游,价格高昂,从船票到机票,动辄十万甚至几十万元。这片遥远而神秘的大陆,在梦幻的滤镜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门槛和代价?

巨额花费,行程“压缩”

马远现实中的“南极之旅”,比德雷克海峡的海浪更加曲折。

按照计划,7天6晚银海奋进号邮轮的“飞进飞出”行程,应该从2月5日开始到 2月11日结束。他们会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集合,银海公司负责安排住宿,之后包机送往蓬塔阿雷纳斯,再转机前往乔治王岛。

这艘被誉为南极旅游“天花板”的邮轮,船上设施豪华,“管家式”服务,配备中文探险队员,吸引着世界各地追求极地体验的高净值人群。

马远订了一间套房。按当时汇率换算,一个房间的船票总价高达50万元人民币。然而,麻烦从一开始就接踵而至,像极了“人在囧途”。

原计划里,马远和张沫凡只需要在2月4日抵达圣地亚哥即可。在订好飞机票后,邮轮公司才告知前往蓬塔阿雷纳斯的包机时间为当天早上9点,怕时间赶不上,游客需要提前一天抵达。

“改签机票的话,每人需花费约3万元左右。”马远说,为节省这笔开支,他们选择自行从圣地亚哥到蓬塔阿雷纳斯,两人花费3700多元。

然而,2月5日开始,因天气原因,银海奋进号邮轮上的游客,被迫滞留在南极两天,飞机无法降落载客返航。受影响的,还有下一船期正在机场等待飞往乔治王岛登船的游客。

马远和张沫凡,就是“下一期”的游客之一。连续等待了两天,飞机都无法起飞。马远回忆,直到2月7日飞机才起飞。

在返程时,他们又面临新的困境。原本应早上返程的飞机,延迟到了中午,直到第二天凌晨12点半才抵达蓬塔阿雷纳斯,已经赶不上回圣地亚哥的原定航班。马远只能重新订机票。

这趟7天6晚的行程,被压缩到5天4晚。马远算了一笔账,两人船票约50万元加上机票12万元,总共花了62万元左右。而少住两晚的房间费用和回程的公务舱费用,按比例换算,损失约20万元。

“靠天吃饭”的南极

周肇从事旅游行业多年,是一家旅游公司的欧洲部负责人。他表示,与“飞进飞出”不同,“船进船出”是目前南极旅游市场上的主流产品。价格为十万元左右。穿越德雷克海峡进入南极,行程为期10-15天。较为稳定,不会有太大变化。

坐船也并非毫无风险。德雷克海峡以风浪大著称,恶劣的海况可能会延长通过海峡的时间,压缩在南极的停留时长。

南极旅游的季节性很强,集中在每年11月至次年3月的南极夏季。周肇乘坐的船是“南极季”的第一班船,出发前大家都满怀期待。

“穿越德雷克海峡时,一开始风浪还比较小,大家还能在甲板上欣赏海景。”周肇回忆,不久后天气就变了,“海浪像小山一样涌来,船身剧烈摇晃。”

周肇所在的团队,本计划四次登陆南极大陆,最终却因天气变化,仅成功登陆两次。“在南极,天气是最大的变数,”周肇感慨,“尤其是穿越德雷克海峡时,风浪大得超乎想象,有些运气不好的团队,甚至一次岸都登不了。”

陈宇也有过这种体会。他曾从阿根廷乌斯怀亚港登上了前往南极的邮轮。

“德雷克海峡被称作‘魔鬼海峡’,绝非浪得虚名。”陈宇形象地比喻,邮轮像玩具般被巨大的海浪肆意摆弄。船舱里到处是呕吐声,不少人脸色惨白,连站立都成了奢望。历经数天与风浪的搏斗,邮轮终于抵达南极海域。

和周肇、陈宇不同,高歌感慨自己的“南极之旅很幸运”。

高歌是北京的一名电台主持人,也是视频博主。闲暇时喜欢周游世界。2025年2月,高歌登上邮轮,开启了11天10晚的南极之旅。邮轮从乌斯怀亚出发,途经长城站、南设得兰群岛,最终抵达南极半岛。

高歌介绍,南极之旅的花费,因船型、行程不同而差异较大。“价格越高,能到达的点位越深,看到的景色也越多。”他解释,“有些船能深入南极圈,甚至挑战南极点。”

然而最惊险的德雷克海峡,未如他预想般“凶险”。

“浪高仅3到5米。”高歌未能拍到“浪拍玻璃”的经典画面。更幸运的是,在南极的日子里,高歌也赶上了好天气。

“去南极的时候正好是当地夏季,气温在0度上下,阳光明媚,有些天比北京还暖和。”高歌说,“以前总以为南极很冷,去了才打破固有认知。”

本质是“风险投资”

“去南极旅游,一定要做好风险规划。”周肇不断提醒,极地旅游本质上就是一场“风险投资”,“这可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从中国前往南极,通常需先飞到南美大陆。目前没有直飞航班,需经两段长途飞行,来回就是四段,机票成本高昂。周肇表示,“船进船出”较为常见,虽然行程较长,但价格相对亲民。而“飞进飞出”虽然便捷,但费用高昂,通常在30万- 50万元之间,且乘坐的多是军用飞机或观光小飞机,容量有限。

而南极的船票价格更是令人咋舌,从十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

“这背后是诸多成本因素。”周肇透露,南极旅游的船只造价不菲,且每年仅在特定时段运营。船上配备的专业人员,从经验丰富的船长、技术精湛的技师到知识渊博的各类专家,都增加了运营成本。

尽管价格高昂,南极旅游在疫情后却迎来了热潮。

国际南极旅游业协会统计显示,中国已连续多年稳居南极旅游第二大客源国,2023-2024旅游季到访南极的中国游客达9384人次。

然而,南极旅游并非适合所有人。

不少受访者一致认为,长途飞行的疲惫、德雷克海峡的风浪颠簸以及南极极低的气温,都对游客的身体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周肇特别提醒,年纪较大或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要谨慎选择南极旅游。

中国游客“年轻化”

滞留事件发生后,银海公司对受影响游客进行了不同方案的补偿。

对于船上的滞留者,可获得免费食宿及圣地亚哥五星级酒店住宿,部分人还额外获得了500美元的改签机票补偿。而对于行程被压缩的游客,银海仅补偿了“下次船票25%折扣券”,即以存储金额的形式返还,且这笔钱只能用于以后购买银海邮轮的行程消费。

“买票的时候确实说过,遇到不可抗力的情况如天气原因不赔偿,但这感觉有些霸王条款。”尽管代理商态度不错,一直在帮忙争取赔偿,但马远仍然觉得不合理。

要想提前避免南极旅游因天气问题滞留带来的损失,在从事律师工作多年的吴勇太看来,在签订旅游合同前,游客可要求旅行社明确天气导致滞留时的具体应对措施,如是否提供免费食宿、协助改签等。

“同时,建议购买涵盖旅行延误、取消等风险的足额旅游保险。”吴勇太提醒。

值得关注的是,马远发现,在他所乘坐的邮轮上,去南极旅游的中国人比白人更“年轻化”。他说,白人游客看起来普遍年龄为60岁-70岁,而中国游客大多为中年人和年轻人,带着全家人一起或者情侣出游。

几番沟通后,邮轮公司提出邀请他们再去南极玩,并承诺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但马远兴趣不大。他觉得,南极旅行路途遥远、花费高昂,且行程多受限制。“该体验的都体验过了,不会再去了。”

王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