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刘佳莹
在哈尔滨双城区一条静谧悠长的街巷深处,“德福养老院”这几个字虽已褪色,却依旧在斑驳的砖墙上熠熠生辉。在这座没有电梯、缺乏现代化康复设备的简陋小院,64岁的刘湘云用21年的光阴,点燃的一盏不灭的生命之灯,照亮了一群“老小孩”的晚年生活。
刘湘云的养老院之旅,始于对家庭责任的担当。自幼失去双亲,她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直至送走了二老。2005年,为照料公婆,下岗多年的刘湘云与丈夫王会江拿出全部积蓄——3万元钱,创办了这家养老院。起初,养老院条件简陋,只有几位老人入住,但凭借着夫妻俩无微不至的关怀,很快养老院的口碑传开,十多位老人相继入住,其中大多是残障或生活不能自理者。
赵老太身患宫颈癌,孤苦无依,她曾含泪向刘湘云倾诉:“我走后,恐怕连个收骨灰的人都没有。”刘湘云没有片刻犹豫,承担起了老人晚年生活的全部责任。15年间,她自费为老人支付了近10万元的医疗费用,每一次就医都亲力亲为,直至老人离世。
凌晨两点的手电光,是刘湘云21年如一日的坚持。每晚,她都会悄悄起床,踮脚查看每位老人的情况,为失禁的老人清洁身体,为做噩梦的老人掖好被角。岁月的磨砺,让身高1.7米的她从120斤瘦到了80斤,甚至在2011年因肠梗阻手术时发现肠壁已薄如纸。然而,术后第七天,她就不顾医生劝阻,心急如焚地回了养老院,因为她放心不下那些需要她的“老小孩”。
“护工们最长只坚持了8天。”刘湘云轻抚额角淡疤。这道伤痕背后,是她无数次面对痴呆症患者与残障人士发病时失控行为的见证,是那些抓伤与咬痕留下的缩影。面对这些情况,许多护工都选择了退缩,但刘湘云却从未有过丝毫动摇。
她深知,这些看似行为异常的老人,内心深处充满了孤独与无助。他们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表达情感,只能通过一些极端的行为来宣泄内心的痛苦与不安。因此,刘湘云始终保持着极大的耐心与包容,用心去倾听、去理解他们的需求。
老人们或许不善言辞,但每当刘湘云走近,他们总会以特有的方式表达着感激与依赖。有的老人会轻轻抚触她的脸颊,给予她一个深情的贴面礼;有的则会用额头紧紧抵住她,传递着无言的信任与温暖……这些无声的交流,汇聚成一股温暖的力量,支撑着她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