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警惕虚假保健品骗局

包治百病、快速见效等“神药”噱头,“科研成果”“专利发明”等伪科学外衣,嘘寒问暖、夸大宣传等营销手段……近年来,一些不法商家抓住部分老年人健康焦虑、情感孤独的心理,诱导他们高价购买虚假保健品和药品,严重损害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如今,这些骗局套路更是手法翻新,利用电商平台、视频直播、朋友圈发布等多种形式,让一些老年人防不胜防。

快递小哥揭穿保健品诈骗

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快递小哥蔡红卫在派送一个价值33600元的“货到付款”包裹时,发现收货人是年过八旬的孙老太。怀疑这是一起诈骗,蔡红卫在老人同意后拆开包裹,发现所谓的“脑心舒口服液”既无生产批号也无使用说明。经过耐心劝说,老人最终同意退回包裹并删除商家微信,避免了损失。

浙江医院副院长陈新宇指出,虚假保健品分为无效型和非法添加型两种。无效型主要成分是淀粉,无实际功效;非法添加型则可能短期内有“见效”假象,但长期服用会对重要器官造成严重损害。他强调,这些产品常披上“科学外衣”,伪造权威认证,利用老年人的信任进行诈骗。

老年人为何易受骗

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区分局翠苑派出所民警孟羿帆表示,老年人防诈意识虽提高,但诈骗手段不断翻新,尤其是网络购物的便利给了骗子可乘之机。

孟羿帆指出,虚假保健品和药品销售者利用老年人子女陪伴不足、社交圈子狭窄的现状,大打“亲情营销”牌,获取老人信任。陈新宇也强调,对老年人的慢性病治疗,家庭和社会应提供足够耐心和关怀,否则会让骗子钻空子。

提高防范意识 远离骗局

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醒,可通过“三看”原则辨识虚假保健品和药品:一看“国药准字”与追溯码,二看药品外包装和药品外观,三看生产批号和有效期。

陈新宇建议,老年人应正视衰老事实,不必过度焦虑。他鼓励老年人多参与公益科普讲座、义诊,并由家人协助整理病历、检查单和药品。同时,老年人应注意保健品和药品同时服用的潜在风险,必要时到老年医学科或药师门诊进行多重用药管理。窦瀚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