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授书写当代版“老人与海”

一生守护一片“海”

在苍山如黛、洱海如镜的绝美画卷中,隐藏着一位白发苍苍却心怀壮志的老人——孔海南,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更是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洱海项目的灵魂人物。他的名字似乎预示了他与水不解之缘的一生,“守护水是我的使命,我热爱这项工作”,这句话不仅是他个人的信念,也是他对洱海深情厚谊的真实写照。

自1987年起,孔海南便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遥远的洱海,这一望,便是37载春秋。从繁华都市上海到彩云之南昆明,再辗转至洱海之畔的研究站,2000多公里的飞行距离,加上数小时的车程,对孔海南而言,不过是通往梦想与责任的必经之路。一年中超过200天的坚守,让这条路线比回家还要熟悉。青丝渐白,岁月悠悠,洱海的碧波见证了他不懈的努力与坚持。

洱海之美,不仅在于它的自然风光,更在于那朵朵娇嫩的海菜花,它们如同水质的守护神,只在清澈的水域绽放。孔海南初识洱海时,遗憾于海菜花的缺席,那时的洱海正遭受严重污染,水下森林隐匿于绿藻之下,生机不再。这份忧虑,促使他从日本毅然回国,放弃了优渥的待遇,投身于洱海的保护事业。从年薪数十万到月薪不足两千,孔海南的选择,是对科研热爱的最好诠释。

2006年,孔海南接过洱海项目负责人的重担,面对高原的挑战和身体的疾病,他从未退缩。十年积累,五年实践,三年攻坚,无数次的水质采样与分析,终于换来了洱海“水下森林”的奇迹重生。孔海南以行动证明,科学的力量足以逆转自然之殇。

海菜花的重生,不仅是对洱海水质改善的直接反映,更是孔海南团队创新思维的体现。他们意识到海菜花的经济价值,经过七年的不懈探索,成功培育出新品种,并实现了保鲜技术,让海菜花从洱海走向全国,成为农民的致富花。

然而,孔海南深知,洱海的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加入。因此,即便退休,他依然活跃在讲台上,用自己的经历和热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为了留住人才,他捐出积蓄,成立“洱海保护人才教育基金”,并在团队中推行实地教学,让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出更多扎根一线的环保人才。

孔海南说:“我这辈子就研究洱海了。”孔海南的一生,是与洱海紧紧相连的一生,他用37年的光阴,书写了一段关于爱与奉献的传奇。在他的努力下,洱海重现生机,海菜花再次绽放,更重要的是,他播撒下的环保种子,正在洱海边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文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