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患者超1600万,但专业照护床位严重短缺。广州、重庆等地养老机构均出现“千人排队”现象,反映出失智老人照护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供需失衡凸显三大症结
在广州天河区老人院,专设的认知症照护专区配置了疗养花园和智能康复设备,但每张床位15万元-20万元的基建投入令不少机构却步。成本压力不仅源于硬件,护理人员配比悬殊更推高运营成本:普通老人护工配比为1:10,失智老人则需1:3。重庆某民营养老机构负责人坦言,接收失智老人意味着每年增加30%以上人力支出。
尽管重庆春常在后峰湖康养中心提供高于行业30%的薪资,护工流失率仍达15%。广州市老人院副院长朱国栋指出:“专业团队需涵盖医生、康复师等多学科人员,多数机构难以支撑。”更棘手的是失智老人特有的“游走”“昼夜颠倒”等行为特征,使得护理风险倍增。
行业标准缺失加剧发展困境。目前我国认知症照护尚缺统一服务标准,部分机构采用混住管理,既影响服务质量又易引发纠纷。广州市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调研显示,仅35%机构具备专业化照护条件。
破解之道:制度创新与服务升级
政策层面正加速破局。国家标准委正制定《养老机构认知障碍老年人照护指南》,广州已对民办机构给予最高每床3万元建设补贴,重庆将重度失智老人长护险补贴提升至每日60元。专家建议进一步扩大长护险覆盖范围,将中度失智纳入保障。
社区居家照护体系建设成为关键突破口。广州市人大代表马粤君提出构建“社区家庭+专业机构”联动模式,通过日间照料中心和居家适老化改造,可使60%轻度患者实现社区照护。重庆市北碚区试点“家庭照护者培育计划”,已培训家属护理员800余人次。
技术创新正在重塑服务场景。广州部分机构引入AI行为监测系统,能提前40分钟预警异常举动;重庆试点“记忆咖啡馆”等非药物疗法空间,使患者社交活动参与率提升45%。行业人才培养方面,广东已建立认知症照护专项能力认证体系,年培训专业护工超2000人。
随着我国60岁以上人口突破3亿,破解失智老人照护难题需要政府、机构、家庭多方协同。在加大政策支持的同时,更需要通过标准化建设、科技赋能和服务模式创新,构建多层次照护体系,让“老有所护”真正落地。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