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本报记者宋菲 17日一大早,经过周末的沉寂,哈尔滨剑桥三中的校园又恢复了平日的生气:学生们背着书包走在春意盎然的校园,脸上洋溢着灿烂、自信的笑容。此时,一辆中巴车缓缓从学生身边开过,稳稳地停在哈尔滨剑桥三中国际部的门口,随后从车上走下的10个金发碧眼的少年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 从2011年起,哈尔滨剑桥三中与美国高木高中进行“孔子课堂”的互访以来,这是第七批美国学生来到剑桥三中,他们将在这里用四天的时间来充分感受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在这里,两校的学生将用跨越国别的友谊搭起一座通往国际化的桥梁。 语文课剪纸课 体验浓厚的中国文化 当一部名为《“孔子课堂”—我们一起走过的七年》的短片播放时,现场观众都被屏幕上的笑脸所打动,7年间的14次互访,不仅拉近了哈尔滨剑桥三中和美国高木高中的距离,而且也让剑桥三中的国际化道路越来越平坦。今年二月,哈尔滨剑桥三中的学生赴美国高木高中访问“孔子课堂”,收获了很多,而对于本次来访的美国高木高中的学生来说,这次短暂的行程必将会留下宝贵的回忆。 从校长常翠萍手中接过一幅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壁画时,高木高中带队老师眼神中充满惊喜,这位老师表示,他们除了要带走纪念品外,还要带走这些珍贵的回忆,10个孩子在美国就非常期待这次哈尔滨剑桥三中之行,每年的互访让高木高中的学生对中国、对哈尔滨、对哈尔滨剑桥三中有着更多的期待。 迫不及待地穿上校服,10个“洋学生”开始了他们的第一节课——语文课。语文课的内容是“中国成语”,老师从带数字的成语讲起,虽然还不能完全适应汉语,但是每一个学生还是聚精会神地看着老师,练习时会用英语跟同桌小声地交谈,“shi quan shi mei,”一名美国男孩慢慢地发音,将“十全十美”这个成语顺利念出,赢得了现场的掌声。 光体验语文课怎么足够,剪纸艺术可是具有浓郁特色的中国文化。刚走进手工教室,10名“洋学生”就被艺术气息十足的教室布置所吸引,“这比我们学校的教室都漂亮,我太喜欢了。”一个女孩兴奋地表示。老师手中一张普通的纸,经过剪刀的“加工”,瞬间变成一件艺术品,学生们被老师的技艺所折服。 在美国他也是英雄 最近的一段时间,江上勇敢救人的剑桥三中高二学生姜程威成为了名人,听说学校有个小英雄,美国的小客人们都非常好奇,想要一睹小英雄的风采。正巧赶上高二十六班召开《向姜程威学习》的主题班会,美国的小伙伴们应邀参加,并与姜程威面对面,畅聊起了“英雄主义”。 江上救人应该怎么救?怎样做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在主题班会上,同学们都在老师的指导下一一做了演示,除了用绳子、衣服救人之外,姜程威现场还演示了冰面上匍匐救人的方法,让美国小伙伴儿对眼前的这位小英雄竖起了大拇指。 “英雄就是身体强壮,有热情,能帮助别人。”Donya说出了她眼中英雄的样子。她认为,英雄都是有“超能力”的,这种“超能力”源自于为他人着想,“在美国,他也是英雄。”Donya告诉记者,如果在美国遇到了同样的事情,也会有人选择围观,有人选择救人,但是人们会对救人者更加钦佩,因为无论什么时候,这种有正义感的大爱永远是不变的主题,与国别、年龄无关。 在国际交流中触摸世界 有一种追求,是教育工作者从心底里迸发出的超越和追赶;有一种态度,是让教育真正走向世界的办学目标不能搁浅、不能在空谈中泯灭心中的梦想;有一种步伐,是打开启迪心灵的窗户,将求索的步伐迈向世界,让国际化的理念扎根于每一个求知的心田。这,便是剑桥三中在国际化办学探索之路上,始终坚持的信念。七年中每年一次的相互交流,对于哈尔滨剑桥三中和美国高木高中双方来说都有着不小的学习和借鉴意义。增长见识是所有参加过孔子课堂学生的共同认识,就如同剑桥三中教学楼内的标语一样,“从这里走向世界和未来”。常翠萍校长表示,学生们收获了值得长久交往的好朋友,亲身感受到中西方文化差异,在交流中触摸世界。 2011年,哈尔滨剑桥三中成为全国首批20所“孔子课堂”项目的中方合作学校,全省仅有四所重点中学获此殊荣,剑桥三中也是唯一的一所民办中学。也正是在“孔子课堂”不断地交流中,也让校长常翠萍感到学习成绩并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因此,剑桥三中在2011年开始,便在初中开设了乒乓球课,高中开设口琴课,让每一个孩子毕业时都至少掌握一项特长。 7年的“孔子课堂”无疑给剑桥三中国际化道路开辟了新的视野,暑期美校、冬季加校、每年寒暑假的游学……这些都让剑桥三中的学子成为他人眼中关注的焦点,作为省内最大的国际化中学,哈尔滨剑桥三中的国际化快车并没有因此而放慢前进的速度,而是加大马力,驶向国际教育更为广阔的远方。 剑桥三中校长常翠萍和美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