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生活报记者宋菲 6日9时许,哈尔滨工程大学启航活动中心座无虚席,1200余名师生都在等待一位老者的到来。10时许,老人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会场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久久不散。这位备受哈尔滨工程大学师生尊敬、爱戴的老人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之一、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杨士莪。当天,已经86岁高龄的杨士莪院士将他的自传《杨士莪传:倾听大海的声音》赠送给哈尔滨工程大学,并站了近一个小时时间作了题为《我的生活感悟》报告,感动全场。报告结束后,生活报记者对杨士莪院士进行了采访。 一直站着演讲感动千余师生 “责任”“学习”成报告关键词 当杨士莪院士走到台上,开口说话的那一刻,记者很难相信眼前这位精神矍铄、声音洪亮的老人已经86岁高龄。现场,杨院士将自己毕生对教育的领悟、对工作的热爱、对事业的追求表露得淋漓尽致。“责任”、“学习”、“读书”……这些都是杨院士报告中的关键词。 整个报告持续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期间杨院士没有喝过一口水,坚持站着讲完最后一句话,他的举动感动了全场师生。报告结束时,大家集体起立鼓掌。记者了解到,在报告会举行之前,学校考虑到杨院士已经86岁高龄,与他沟通请他坐着讲,可是被他婉言谢绝。 每天坚持看科技杂志 自称学习是最好的养老方式 谦逊,是杨士莪院士留给记者的又一个深刻印象。从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以来,杨士莪并没有把这个头衔看的很重,他还是一心扑到科研中,一步一个脚印,为我国的水声工程学科默默地奉献着……当学校决定为他撰写传记时,也是被他谢绝了两次。“我真没有什么可以写的,我就是一位老师,干的就是教书育人的事。”杨士莪轻描淡写地说。 虽然已是86岁高龄,但是与科研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杨士莪至今还保持着学习的习惯。每天他都会看科技杂志,有时还会参加学术会议,如果在学习中有了新的想法,他还会发表一些学术文章。在杨士莪看来,学习、研究是自己安享晚年最适宜的方式。 80多岁上课仍“一站到底” 一下午要写好几个黑板的板书 杨士莪1947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50年因工作需要,提前毕业到当时的大连海军学校(现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任教,1952年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后,杨士莪被抽调到该校任教至今。从他走上大学讲台的那天起,一站就是60多年。 去年之前,他一直担任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课程教学工作,而且都是“一站到底”。一位听过杨士莪讲课的学生说,有时杨教授一站就是一下午,整整齐齐的板书要写上好几个黑板。 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学院教授朴胜春回忆说,当年他读研一时,由于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很少,所以上课就只有他一人,但是每堂课杨士莪都从头到尾工整地将板书写满黑板。 在摇晃的船上进行海试 走太快勤务兵把他“跟丢了” 与海洋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杨士莪对学术科研有着自己的看法,在哈尔滨生活的60余年中,他出差在外的时间合计起来将近30年,每年他都有大部分时间在海上度过。 去年8月,85岁的杨士莪又参加了相关科研项目的海试,这已经记不清是他第多少次出海实验了。记得2011年11月的一次海试中,海况恶劣、船舶颠簸剧烈,海军某部特意给杨士莪派了一名勤务兵来照顾他,但勤务兵却把他“跟丢了”。原来,杨士莪在实验时亲自到每个实验站位去看,在摇摇晃晃的船上,勤务兵跟不上他的脚步。 在杨士莪眼中,科研上是玩不了花招的,“你糊弄它,它就糊弄你,只有你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干成的东西才能是实实在在的。” 教了一辈子学生,杨士莪对教育也有特别的感悟,他感叹道,现在的学生渴望学到知识,只是有时方法不对。他认为,书应该越读越薄,而不是越读越厚,否则越读越糊涂。读书应该懂得提炼,而不是知识的堆砌,掌握知识的主要体系,这是学习的捷径。 最后,杨士莪院士寄语青年人,无论做什么事情要先学会做人,独立自学,这些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 杨院士正在授课校方提供 杨士莪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