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栋院士
图片由哈工大提供
生活报讯“中国人的骄傲,哈工大学子的榜样!”……17日,国家授予8位在建设和保卫国家中作出巨大贡献、建立卓越功勋的杰出人士“共和国勋章”,曾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书的孙家栋院士成为8位获奖者之一。当天,数以千计的哈工大师生在网上留言点赞。 18岁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 记者从哈尔滨工业大学了解到,1948年,18岁的孙家栋从辽宁复县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班学习俄语。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开始组建空军,品学兼优的孙家栋作为急需的俄语翻译人才被选送入伍。1951年,他被部队选送到苏联著名的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苏联最新的飞机设计、维修及管理技术。他在苏联学习了近七年时间,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年终考试次次都得“全优”。 1958年毕业后,学成回国的孙家栋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工作。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由钱学森领导,这是一个对外严格保密的单位,在这里工作的人不能对父母妻儿泄漏任何有关单位的性质和驻地的情况。孙家栋回忆说,“那个时候,家里头没人知道我在做什么。” 参与研发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7年,孙家栋迎来事业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钱学森亲自点将,孙家栋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 孙家栋回忆说,接手人造卫星计划的他,第一项任务就是挑选人才,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他挑选出了精干的“航天18勇士”,投身到这个完全没有基础的高科技领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无数人通过无线电波听到从太空中传回的《东方红》乐曲。“通过第一颗卫星我们证明,我们能够把卫星送上去,我们能做一颗卫星在天上生存。”孙家栋说。对此,钱学森评价道,“看来,把孙家栋找来还是对的,他的确敢干事,会干事。” 被业界公认为中国“卫星之父” 翻开孙家栋的人生履历,就如同阅读一部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卫星”到“北斗导航卫星”,这一项项中国航天“国之重器”背后,都有他忙碌的身影。 在我国成功发射入轨的百余颗卫星中,由他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工程总师的就有40多颗,被业界公认为中国“卫星之父”。1992年,孙家栋当选中科院院士,1999年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75岁接下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重担 2019年1月,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时针拨回到15年前,当国家启动嫦娥一号探月工程时,已经75岁的孙家栋接下了首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的重担。3年后,在嫦娥一号顺利完成环绕月球的那一刻,大家欢呼雀跃,孙家栋却悄悄背过身子擦眼泪,“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我们国家能把‘嫦娥一号’送到月球上去,尽管是第一次,却这么精准,我为国家有这么大的成就感到自豪!”孙家栋说。 作为我国深空探测技术的开拓者和月球探测工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孙家栋树立了我国航天史上新的里程碑,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孙家栋说:“过去几十年间,中国实现了航天事业的飞跃,梦想逐一变成了现实。看到如今航天人才辈出,我感到很欣慰。如果我们这一代人实现不了载人登月的梦想,相信通过下一代人的努力,中国人一定能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