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将水泥路面的坑洼处填平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鲁迅先生小说里的一句话。在我省密山市密山镇新和村,有一条无名小路,四十多年前,这条路坑洼难行,村里人出不去,外来的车也进不来,这一切,被当时一个正值壮年的村民看到了,于是,他便萌生一个想法,要把这条路修好。
时光荏苒,47年后,这条路的路况有所改变了,当时的中年人变成了八旬老者,而他并没有因为衰老而放弃义务修路。直到不久前,有人把老人修路的场景发到了朋友圈,他才走进人们的视线。视频拍摄于今年8月的一个雨天,老人穿着雨披推着车尾系着国旗的三轮车在羊肠小路上艰难前行,车上装着一把铁锹和装满沙子、石块的编织袋。过了一会儿,他停下车,用铁锹撮一锹沙土填在路上,然后用铁锹拍平……
老人叫刘仕德,今年83岁,家住密山市密山镇新和村六组。47年来,他靠着一把铁锹、一个小推车,愣是把这条让村民出行不便的小路给修好了,十指指纹几乎全部被磨光,每当有人问他,为啥要这么执着地修路,老人回答:“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日前,记者采访到了刘仕德和当地村民,一起回忆修路的艰辛历程。
村里哪里路不平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拨通刘仕德老人电话的时候,他刚刚把村路的一块坑洼地用砖头垫平,听说记者要采访他修路的故事,老人说:“我没啥文化,也讲不出大道理来,反正我知道,这条路不好走,动手修一下,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刘仕德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自幼居住在农村。小时候,看到村里的路有低洼不平之处,他会用石头、砖头填补。“早些年,因为路不好,没有交通工具,村里人很少出门,有的村民甚至在这生活了一辈子,连县城是啥样都不知道。”看到村民们出行不便,刘仕德年轻的时候就萌生了一个想法——修路。他经常在农闲时,到农田边上拉上一车土,运到村东头,愣是在村东头垫起了一条五六百米的土路,并对破损的路面填填补补,至今已义务铺路47年。
密山市密山镇新和村有六个组,由于地形原因,每个组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而刘仕德老人居住的地方是新和村六组。据六组组长高臣介绍,刘仕德从1972年就开始义务修路了,哪里的路不平,哪里就能看到他的身影。一辆破旧的手推车、一把铁锹和一个里面装着沙子石块之类东西的编织袋是铺路老人的干活工具。这些年,老人只要看到哪条马路不平了,就推上手推车,撮上两锹土给填平了。今年,刘仕德老人还特意买了一车土,准备修路用。他整整坚持了47年,双手指纹几乎被磨光了……
修路让村民出行顺畅全当锻炼身体了
据村民介绍,村东头最早也没什么路,村民们路过,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老人愣是用砖头、瓦块垫出来一条平整的路。
虽然现在这条路已经是水泥路面,但农村的路上总会有农用车经过,道路也总会出现坑洼不平的情况,来往车辆通行十分不便。刘仕德老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想尽办法要把路面的坑填上。于是,他推着手推车,拿着铁锹和编织袋,到处捡碎石子和破砖头,然后一袋子、一袋子地运到路边,再一锹一锹地把路面铺平。他每天天不亮就出门了,中午在外面对付一口,直到太阳落山才回家。
老人有个习惯,越是下雨天越要出门,尤其是每年的雨季,他出门的次数最多,因为他怕大雨会破坏平整的路面,他要在洪水来临之前把路面平整好,将村里低洼处都填上土。最初,家人和邻居都对老人的行为很不理解,经常劝他:“靠你一个人的力量也解决不了,这么大年纪了,还是休息休息吧”。他的回答却总是那么朴实:“我就是想让大家出门的时候顺畅些,我年龄大了,干点儿我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当锻炼身体了……”
四处捡碎石子铺路出门常带编织袋和铁锹
刘仕德虽然不是一个标准的筑路工人,但是寻找破损路面,观察周围环境已经成了他多年的“职业病”。出门常带一个编制袋和一把铁锹,发现有碎石子或建筑垃圾就捡,然后拿去铺路,这已经成了他的生活习惯之一。有时遇到坑洼比较大的路面,他就到处去找拉建筑垃圾的车,请求司机将那些建筑垃圾运到这里,然后自己用铁锹一锹一锹地将路面铺平。找不到碎石子、破砖头等建筑垃圾的时候,他就自己花钱雇车,到建筑工地捡废弃的瓦块。
记者联系上一位经常开车路过新和村的李师傅,他对这段路上的几处破损颠簸的地方印象比较深,“有一次返回时,经过一段填平坑洼处感觉特别平顺,我以为是村里安排人垫的,再往前走遇到老人家在平整路面,我就停车问一下是否村里安排的,听说他是义务修补,我就用手机录视频上传到网上,后来听村民说,老人家一直都很勤劳,做了很多好事。”
今年8月,密山镇的负责人下乡防汛检查,返回途中,正在下雨,偶遇刘仕德正穿着雨披义务为村民修补破损的水泥路面,于是满满的正能量被拍摄并传播开来。当记者表明采访意图时,老人却一直在说:“采访我干啥,这都是我应该做的……”电话那头,老人的语气中透着纯朴和执着。
刘仕德老人有四个儿女,目前独居,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年轻时,他喜欢挖挖填填,曾在家门口挖出一个大鱼塘养了不少鱼,还建了一个小岛,在房屋周围种了不少果树和花。当很多老人用打扑克、下棋来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时,刘仕德每天不停地在村里来回转悠,发现路面上有小石子、废砖头等杂物就收拾到一堆儿,以备铺路之需。
今年,他为了方便修路,专门买了一车土堆在家附近。由于东北气候寒冷,老人每年都会到北京的小儿子家过冬,他告诉记者,等到明年春暖花开时,还会回来继续修路……
本版图片由鸡西市委宣传部提供